【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我仍然记得徐玉阙吟诵这诗句时的表情,向往与羡慕交织,最后留下的却是豪迈与自信,他相信自己也会成为这样的人,而且会做得比诗人更好。
我知其理想,也愿意成全他,尽我所能。
徐玉阙知我是许他这个机会也是冒了风险的,大恩不言谢,儒士丢了酒杯,单手举起酒坛敬我:
“你随意,我干了。”
我朗声大笑,从地上拎起新的酒坛,拍开封泥,与多年老友对饮。
饮酒正酣,放浪形骸的我们一个坐在桌子上,一个七零八落地瘫在地上,徐玉阙饮下坛子最后一滴酒,摔了酒坛,同我说道:
“嘿,我突然想起来,这和一开始不是一样吗?”
“这么说来,好像还真是这样?”
没错,就是一样的。
徐玉阙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为富可敌国的儒商,最关键的一步,在于他插手了食盐。
这其中,就有我李念恩的插手。
那时那年,我仍旧在季府,刚刚成为季三青的侍从。徐玉阙则是一个刚刚从乡下来的土老帽,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被季府蛮横的门卫推到在地,狠狠地殴打着。
那时徐玉阙半点没有后来的风流俏公子的洒脱,他没有锦衣,没有折扇,甚至没有后来的豁然大度。他穿着粗布衣裳,蜷缩成小小的一团,狠狠地盯着殴打他的门卫,咬紧的牙关之间满是鲜血。
帮季三青办完事的我从后门进府,正巧看到了这一幕。
或许是由于季三青言传身教,我也短暂地变成了一个好人,又或许是他蜷缩着挨揍的模样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自己。总之,脑抽的我拦住了门卫,仗着我大公子侍从的身份,从他手下救下这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孩子。
帮人帮到底,我扶着这位不过十四五岁的小哥哥去往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