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页

我第一次看到季家那华贵的车队时,被大人物的世界深深地震撼了。仪仗队长达几十米,有侍专门在前面开路,有身披甲胄的将士在一旁护卫,大人物们坐在华贵的大轿里,轿子由两匹马拉着,拉车的马夫竟然穿着他们城中最富有的人也穿不起的绸缎衣服。

我看着趾高气昂的马夫,心中暗暗地想:

【我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

少年时分的徐玉阙看着我,一如年幼的我看着季家的车队。

我们也想要成为他们的一员,哪怕我们一无所有。

我说完自己的近况之后,徐玉阙也将自己的处境说出。

徐玉阙虽出生微末,却有幸拜于大儒门下,十年寒窗苦读,学的尽是匡扶天下和致君尧舜的宏大理想,他的师父常常告诉他,投身于政治,为民请命就是士人存活的唯一目的。

苦读十年之后,满腹经纶的徐玉阙终于被师父放出了山门,在他的人生规划里,他会凭借他渊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才思,从县试开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连中三元,最后登上那金銮大殿。

不过很可惜,徐玉阙在第一关就遭到了无可挽回的失败,身为大儒的高徒,最得意的学生,却连县试都没有通过。在同门师兄弟的嘲笑声中,心高气傲的徐玉阙带着自己微薄的行李,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十年的州郡。

故事讲到这里,我打断了他,指出了他没有通过县试的原因:

“大禹朝的考试,考官评卷时是要顾忌考生名声的,可名声这玩意的水分太大了,在县试的实际运作之中,往往是哪家考生给考官塞得钱多,哪家考生就注定及第了。”

徐玉阙对此表示赞同,他也认为,与盘根错节的各大世族相比,寒门出生的子弟,能够入仕的机会过于渺茫了,就算真的踏入仕途,最后的结局也不过是奋斗了一生,还是一个九品小官罢了。

在大禹国中,除了老王爷的边军,贫民是没有上升的通道的。

不甘一生碌碌为为的徐玉阙就此“落草为寇”,从饱读圣贤书的儒家弟子沦落为混迹在江湖之中的地痞流氓,所用时间不过短短半年。

这半年见,徐玉阙去了很多很多地方,见识到了书中没有描述过的,最真实的人世。

与书中描述的淳朴善良的百姓不同,大部分的百姓一生一世被束缚在土地上,除了种粮的田和家长里短的破事以外,什么都不在乎。时代的局限和政策的制约是凡人无法摆脱的锁链,百姓们大都目光短浅,缺乏想象力,他们尖酸刻薄,他们小肚鸡肠。

他们并没有书中描述地那样完美,但正因为这些缺点,他们鲜活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