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银湾塔杂记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不同的名字,往往能给这些城市短暂或漫长的生命作最简明深刻的注脚。
正如这座沐浴着海风走过近八个世纪的城市国家,在成为基洛维王国的附庸之前,一度是半岛最繁华的商业城邦“玛伦利加共和国”,又一度在游牧部族的劫掠下沦为血与火荡涤过的死寂空城,被来自蛮荒之地的移民者称作“维斯拉”。而这一次,玛伦利加的名字和城市的生命一样,在时代驱动的繁荣中复活。
玛伦利加的一次沦陷与两次人口涌入毫无保留地摧毁了原本的人口结构。与其说是一次洗牌,不如形容为历史与文明向一具空洞躯壳的再度注入。城邦覆灭之后的半个世纪内,其他草原部落同用战争结束她生命的库尔曼人一道,陆续顺着乌特鲁斯河南下来到这座空城,试图从被扫荡一空的城市中压榨尚未被挖掘的财富。
然而,正如玛伦利加人仅会经商、航海一般,在马上驰骋了若干世纪的民族同样无法以陌生的方式走向繁荣。海港荒废,商会坍塌,城邦图书馆银湾塔——曾被视作“半岛珍珠”的信仰和知识的结晶,其中收藏的珍宝被侵略者瓜分贱卖、流落异国,三十六座神像背后的各色典籍则在库尔曼人“胜利的烈焰”之中化作灰烬。而那些深藏在文字背后浓烈的爱与憎、得与失,也都随一个时代的落幕掩埋在当事人的记忆深处。
单方面的索取和侵吞没能给远道而来的侵略者以长久的富庶。如候鸟一般,他们很快离开了此地,曾经的豪宅沦为啮齿类动物的乐园,庄严肃穆的总督府、神殿和图书馆则成了海鸟云集的巢穴。
并入基洛维王国版图之后,大批寻找机遇的“淘金者”本已踏进残破的城门,意欲在这片荒废已久的死城之上建立一个新世界,但玛伦利加复苏的进程很快被王国的内战打断。直到战火停歇,空城深处才再度冒起稀疏的炊烟。
当然,这些“未来”的景象对我们故事的主角们而言,都是毫不相干的幻影。他们的生命连同这座城市的顶峰和低谷永远留在了过去,模糊不清的铭文上落满时间的尘埃。
作为国立历史学院考古队的“前哨”,考古学者萨德兰正带着他的得力助手和不省心的年轻学生行走在玛伦利加的废墟当中。
他们全副武装,皮革和硬布缝制的背包相当结实,鼓鼓囊囊地装满了必备工具和手抄资料;背包一边挂着鹤嘴锄和水壶,一边挂着照明用的马灯,行走时叮当作响。乍一看,他们三人和跋山涉水的探险家没有多少区别。
几个世纪前铺就的石砖大道泛着和废弃建筑一样陈旧的色彩,潮湿的海风带来的植物种子在砖缝里发芽,一茬又一茬的青苔呈现出色谱似的分区。
由于早已被劫掠者吸走了躯壳内残留的最后一滴血,玛伦利加空剩下建筑的骨架和种种闹鬼豪宅的流言。经过长途迁徙,打算在这里落脚的流民没有在曾经的图书馆、总督府、神殿等宏伟建筑里寻找不复存在的“宝藏”——那里的穹顶太高,气氛太过阴森,布局也太过复杂,打扫起来根本无从下手。除去在城外开垦荒地的农户,他们更多地选择了曾经是集市的空旷区域,用不难获得的材料建起简陋的新居,或是对坚固的砖石旧房加以修缮,将就着住下。
让我们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三位“探险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