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次附加赛的核心矛盾在崔兰身上, 不过她到底没有叶辞安名气大,所以最开始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叶辞安所编写的程序上。
叶辞安在隔间里飞速写着程序,而许许多多领域内的技术人士都通过直播在屏幕前围观他写的东西,同时贴吧论坛里还有人在同步解析他的程序。
他用到的算法基础思路是五年前t大团队的仿生算法, 但他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层网络。
一般的仿生算法包含一个输入层、一个隐藏层和一个输出层, 但叶辞安的算法中构造了三层的隐藏层,这呈幂次地加大了演算难度。
其实这个思路之前并非没有人在研究,但是由于算法本身的性质,加多隐藏层以后, 整体算法就会出现过拟合的情况, 最后导致结果无法收敛,对提高结果的演算并没有任何帮助。
但他却很聪明地在编写过程中多加了自我修正的过程,设置了演算梯度的下限值,当小于其值时自动停止换到下一步, 很好地解决了过拟合的问题。
网络上的众人都在讨论:叶辞安不愧是叶辞安, 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大顶梁柱之一,算法稳扎稳打, 又能够稳中创新,符合他一向以来严谨的处事态度。
虽然大部分人都在关注叶辞安的情况,但也有一些人目光放在了崔兰的算法上,且随着比赛的时间,关注崔兰的人数持续上升——
她写的算法很难看懂,许多人是在网络上个别高手的同步解析贴里才看懂一二。
这是一个模拟教育学的算法。人学习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做举一反三,学会一道具体的题,就能把这个思路概念化,并用到其他题目里。
如果把赛题要处理的问题当做无数道需要具体处理的题目,她的思路是先找一道题让她的程序“学习”,然后再去做其他题,这就要求算法先经过筛选违规信息的训练,然后将训练资料的内容“概念化”,或者说将高维信息降维处理,然后用降维后的共通点投入具体工作。
“太厉害了,她是怎么想到的?”看明白崔兰思路的人几乎都发出了惊叹。
如果说叶辞安是念书时代每个年级都会有一个的常年年级第一的学神的话,那崔兰就是只会在报纸上看到的年纪很小就成为状元的天才!
哎,等等,崔兰好像确实14岁就成了z省的高考理科状元?
……
到底谁会赢这场附加赛,网络上议论纷纷。
“应该是叶辞安会赢吧,人家是大佬啊,而且这次的程序也写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