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页

她心里就有了数,加加减减一番,大致价格比起那些山货贩子,往上再加那么一两成,也就差不离了。

因为如今行情还没确定,她也不敢价格定太高,加上夏季的东西,肯定没有秋季的好,成色方面自然也稍微差点,价钱也就便宜些。

她也没想着一次就赚多少,只想着把口碑先打出去,少赚点,但是积少成多,做良心买卖。

有王永珠这么一说,王永富便心里有了底。

磨练几天后,渐渐的上了手,现在基本上都是王永富在负责在家里收山货,王永珠都可以不用管了,除非是特别好的东西,需要的银钱巨大的,倒是不敢做主,还是要王永珠来决定。

就因为这价格高那么一成左右,传出去后,倒是吸引了不少人来,毕竟对庄户人家来说,一文钱也是好的。

刚开始的时侯,以王永平四处收货回来,或者带人带货回来为主,渐渐的,名声倒是传出去了,都说王家收东西,价格公道,一时间不少人都将家里屯着的山货往王家送过来,王家门口,每天都络绎不绝的人,热热闹闹的,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都是附近山里的民众,背着各色的山货来买卖的,狐狸皮,野猪皮,野兔皮,獐子皮,干山菇,干木耳,干药材,风干腊肉,风干野菜,各色稀罕的干果子等等。

不一而足。

因着这几日来卖山货的人多了,王家院子也挤不下。

王老柱就干脆的又重操起木匠手艺,在大门口,支起了一个简易结实的棚子,打了一张长条桌子,算是收货处。

又打了几条长条的板凳放在棚子里,来卖货的人也能歇歇脚。

旁边还放了一个小木桶,里面随时都有新打上来的井水,放着一个瓢,口渴的人随时可以喝一瓢水。

这些都是王永珠提议的,王老柱如今看生意红火,知道这都是闺女的功劳。

闺女做生意有眼光有天份,他就算再嘴硬,心里也不得不承认。

因此,王永珠一说,他也就急急忙忙的给赶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