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秋日里用上这样一个词汇,会显得更为贴切些,可这六月的炎炎夏日里,这方小院的空气都仿佛透着丝丝凉意,说萧瑟一点儿也不为过。
偶尔可见三两个正值妙龄的丫鬟,不时在院子里来来往往各处穿梭,忙活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她们的脸上不见丝毫喜意,反而个个都一副如丧考批的模样------甚至有那个别的,便是连眼圈都有些微红,显然是刚刚哭过的样子。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院子里住着的可全是清倌人,见了柳如烟这般遭遇,她们心中难免也会产生几分同病相怜之感,似乎能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的前途命运,将来的下场又会如何了------
面对那早已注定的命运,她们这些薄面红颜,往往都不会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既入风尘,何来清白之说?
出淤泥而不染的艺伎,或许也还是有的,但她们最终的结果都不算太好。有的以死明志,香消玉殒;有的看破红尘,出家为尼;有的自赎其身,但大多从良后不久又再度重操旧业,声色娱人------
女人大都是同情心泛滥的,尽管先前彼此间可能存在一些嫌隙,但见了同为清倌人的柳如烟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她们又如何会不跟着感到难过?
忧伤的情绪就像是瘟疫,在女人的群体里传播的速度会非常快,当一个清倌人面露伤怀之色后,这种情绪自然就被瞬间引爆了,进而传染到这小院中所有人的身上------
当然,真正彻底引燃并点爆这一情绪的,其实是柳如烟房中那杳杳飘出来的琴声。
她从最初的《声声慢》弹到了之后的《醉花阴》,又从《醉花阴》弹到《武陵春》,伴随着琴音飘出来的,还有她那嘶哑嗓音的淡淡轻唱,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无一曲不哀,无一音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