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页

大明小官人 青田先生 1088 字 2022-10-17

这可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秘方!

一个足以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让杨家目前的资产实现再翻几番,进而由一方小商贾跃身成为江浙大富商的——不传之秘!

这是质的飞跃!

要知道,如今的杨家其实并不太缺钱,至少保证锦衣玉食的花销是够了,败个两三代也不成问题------他们所欠缺的,只是一个体面的身份,一个能与士人平等对话的身份!

大明朝的户籍是世袭制,大抵可分为军民匠灶四种,想要更易极为不易------严格来说是非常困难,非有大背景大能量之人,根本就办不成此事。

立国之初,制度方面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进行十分完善的管理。因此军民匠灶四籍中,皆有人出来谋求他业,反正家里有个人继承本业就好,其他人做什么都行。

也就是说,杨家原本也属于民籍,在政策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待,和普通老百姓是一样一样的。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清的父亲从小商贩起家,一步步地经营着自家的生意,利滚利之下,钱自然也是越赚越多。

然而好景不长,十年前,即洪武十四年,当今圣上突然颁布诏令,命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占籍。”

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所有人都要以自己在做的行业落籍。你是什么行业的人,就该有什么样的户口,遵守该业的各项规定,承担你应尽的义务------这当然指的是赋役方面。

由此可见,“本籍”和“占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乡贯,即祖上被划定的原籍;后者则是现居的户籍,也就是你现在所占的业籍。

这其实很好理解,户籍世袭的制度下,只有一个儿子需要继承本业,那么其余人则要各谋他业,寻求更好的发家致富之法。

而军民匠灶四籍分的也比较笼统,分别是承当民差的民户,承当军差的军户,承当造作的匠户,承当煮盐的灶户。可实际上,民间有着太多不同的行业,根本就不是这四籍能够分得清楚的,因此四籍中都有人出来坐贾行商,或从事其他行业。

这下就很有意思了。

从事“商贾末业”的,偏生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民籍,你能奈他若何?

“什么?我僭越了?!!商贾不能穿绸子,有没有搞错?老子可是大大的良民------”

诸如此类事情多不胜数,你还真没法较真儿,毕竟他确实属于民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