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让明人和唐宋先贤比拼诗词,他们肯定是不够看的。
而若是让唐宋两朝的文人们,穿越时空来到明朝写八股文的话,也同样是在强人所难------不说他们那会儿的文体格式是否与明代一致,即便是完全忽略掉这一点,那也是在拿自己的短处与明代士子的长处相比较,胜负还用说么?
所以说,尽管土生土长的李谦原本诗词水平一般,放在这个年代里也算是不错的了。
诗词不如某位生员的说法,那也得看所指对象是谁。放眼整个江南,甚至可以说天底下那么多的秀才,所作诗词比他好的也只占了少数而已。大部分人都在忙着钻研时文,琢磨考官喜好,只望有朝一日能中榜登科,又哪有那许多的闲工夫,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作诗词?
矮子里面拔高个,李谦便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虽说以往也极少能有机会出来与人喝酒行令,功底却还是有的,这便是书香门第的底蕴所在。
而沈天佑的情况,其实和他差不多,只不过是天赋方面欠缺了些,才没能年少成名,但这小子的知识储备量还是很足的。加上和杨清厮混了那么久,早就见惯了这样的场面,行个雅令自然也不在话下。
倒是杨清在这方面,比起他们二人来就略显不足了。好在他记忆力还算可以,往常与人喝酒行令的次数又多,因此便记住了不少字令,当碰上相同的花样时,便拿出别人曾用过的句子来应付一下,倒也还能撑上一撑。
只是青楼女子又哪是那么好对付的?
清倌人一般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未免夸张了些,但她们于这方面也是实实在在学过几年的,天赋颇高,又热衷于此道者,往往都能成为有名的才女。
论起喝酒行令的经验来,这些姑娘们所经历过的阵仗,恐怕就连杨清都拍马难及------这本就是她们吃饭的本事,属于必学技能之一,又哪还能差得了了?
于是几轮酒令下来,喝酒最多的也只能是杨清了,谁让他知识储备不够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酒桌上自有酒桌上的规矩,酒令一旦开始,便要令行禁止,一如军令般不可违逆。对不上酒令就得认罚,一次罚饮三杯,直到有人率先倒下为止。此外,酒令一但开始,便不可再中途离席了,否则就要自罚三百杯------
担任令官的那位姑娘也真不是吃素的,每当有人对不上酒令时,她便摆出一副六亲不认的架势,可不管你的身份是否尊贵,地位究竟如何。
一番较量下来,杨清输多赢少,早已喝得眼饬耳热,面色通红。
李谦见他这般模样,不禁暗暗撇嘴,心说你这才哪到哪呀?绍兴黄酒最高也就二十来度,当年人武松可是连喝了十八碗,还照样打死了一头猛虎的!
这年代也并非没有高度酒,只不过还不太受文人雅士们的欢迎,也只有平头老百姓才喜欢喝那样的烈酒。像春风一笑楼这样的高级风月场所,平日里接待的多是一些文人墨客,乃至缙绅名士、达官贵族,自然也就不会供应烈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