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被杜淳枫说的十万两银子吓了一跳,这么多银子,做什么营生不好?这般风险大的事儿,她可不敢参与。
“我知道,这不是小数目!”杜淳枫张了张嘴,而后瓮声说道。
“那二哥呢?他原是准备出多少的?分家之后,他在老爷子那也抠了不少银子吧?”钱氏想起二房哪里来的银子?即便老爷子帮衬,那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万两银子吧?
“他向大哥借了银子,说是凑足四万两。咱们凑六万两,分红利之时,咱们出得多,自然就多些。”
钱氏冷笑了一声,“看来父亲贴补了不少啊!大哥是什么性子,于银子上是再精明小心不过,他能借多少银子给二哥?顶天了也就一万两,其余的,得二房自己掏吧?”
杜尘澜看向给最后一道时务策,其他的题他已经都誊抄完毕,就只剩下这一道题了。
他昨儿思忖了良久,心中已经有了大纲,然而若是都写下来,那必定洋洋洒洒写上千字。
一道策论题的答案给了三百字左右的限制,杜尘澜得将其浓缩过后,才能誊抄上去。
第三百三十六章 招了吗?
这道策论的题目是“如何看待勋官制度?”
杜尘澜发现此次乡试的策论题皆比较务实,且十分犀利。这等勋官制度对于读书人来说,只能知道个大概,让给出意见便是为难了。毕竟还未入朝堂,哪里晓得里头的是是非非?
还是那句话,若是在案卷上写下否定的态度,那得得罪多少人?勋官虽没职掌之权,但好歹也是朝廷官员,若是建议精简,这些人肯定恨不得将你吃了。
这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从之前的朝代延续下来的。这几年朝中已有改变,然收效甚微。
此等勋官制度有不少朝臣都很拥护,说到底也是利益的受用者罢了!
杜尘澜的打算,是将利弊分析一番,再推出折中的法子,限定名额。水至清则无鱼,完全没有并不现实,但养着一些闲人又增加朝廷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