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拾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陈乔年稚嫩空灵的歌声和萧三口琴的伴奏乐声,随着从湖畔水面袭来的清风徐徐传了过来,这首歌音调旋律平缓而深沉,歌词又特别绮丽梦幻,叫人听的如痴如醉,闻之落泪。

一滴剔透的泪珠从林墨书的眼眶滑下来,落在了林墨书蓝色的连衣洋裙上,陈延年瞧着那滴在棉布料上飞溅散落的泪珠像一朵山茶花一样绽放在林墨书的裙摆上,他觉得自己的心尖似乎跟着那滴泪珠滑落的轨迹颤动了一下,他连忙轻声问道:“怎么了?”

林墨书吸了吸鼻尖,她摇了摇脑袋,微微一笑:“没什么,就是太好听了,歌声通过耳道传到了心里最深的角落,叫人变得悲伤,忍不住落泪。”

“延年”林墨书回头凝视着陈延年,轻轻唤着他的名字。

“嗯?”

“我想挨着你靠一会。”

“哦,好。”

林墨书往陈延年身边挪了挪,将脑袋靠在他的肩头,两人都没有说话,默默无言的观赏着远处的湖面风光。

过了一会儿,林墨书忽然动了动脑袋,她的头发丝摩挲着陈延年脖颈敏感的皮肤,她又轻轻唤着他的名字:“延年”

陈延年觉得脖颈发痒,浑身有些燥热,他咽了咽口水,喉结上下滚动着,闷闷的发出了一声:“嗯?”

“听守常先生说,他想邀请你参加工读互助团,你会参加的对吗?”

不知为何,少女的声音听起来那么娇柔易碎,好似清晨碧绿荷叶上一滴透亮的水珠,趁着少年不注意时就顺着荷叶滚落到了少年的心里,啪嗒一声,在他心里撩拨起了阵阵涟漪,叫他不忍拒绝。

他就知道,他总是拿她没办法。

陈延年深深叹了口气,轻声回答:“嗯”

得到了陈延年肯定的回答,林墨书瞬间抬起了脑袋,不敢置信的望着陈延年,过了半晌,她满目惊喜的问道:“真的?”

“嗯”陈延年笑了,下巴轻轻的点了一下。

林墨书想了想,特意叮嘱道:“那你要答应我,参加工读互助团碰见仲甫先生后,不要同他吵架。”

陈延年撇撇嘴:“公是公,私是私,我分得清。”

作者有话要说:注:

王会悟:文中提到她给《新青年》写信这件事是真的。1918年王会悟考进湖州湖郡女塾读书,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到《新青年》杂志,并时常给《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拥护新文化运动的观点和思想。

陈仲甫给她回过信,在信中夸她胆子大,鼓励她要多读书。

(很多人都以为王会悟和陈仲甫相识是因为李达,非也,远在认识李达之前,王会悟就通过书信方式与陈仲甫结识了,就是因为《新青年》杂志。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新青年》这本杂志在当时那个年代的重要性,唤醒了全国四面八方的青年人在思想上的觉醒。)

文中提到钱玄同和刘半农编调侃陈仲甫和胡适之的打油诗,是杜撰。

《送别》:这首歌版本很多,歌词各有不同。有李叔同版、丰子恺版、林海音版等等,文中引用的是原作李叔同先生的歌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