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

他反应了过来。

…………

京都大道两旁的府衙之中,丁宝林着一身素衣,灰扑扑的从府衙出来就往乔家赶,他昨日没能找到通山书院的相熟想办法,今早又来,结果还是无功而返,心里正不知怎么办时,忽听身后震天鼓响,从他身边而过的举人们说是有个举子敲了登闻鼓,他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走了一小节路才脸色大变。

快步跑回来时,丁宝林看见日光下,他最得意的弟子缓缓放下了鼓槌。

“明渊,你不要命了……”

丁宝林喃喃自语。

敲响登闻鼓,惊动陛下,未语先罚,禁军的三十大板不是寻常府衙的三十大板,一般人受了那板子,状是告了,十之命也会丢!

何苦呢?

他望着那道背影,心绪复杂。

这一夜加一早的奔走,通山书院的旧相识或同窗们都告诉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犯不着为了这一次恩科的名次跟位高权重之人对着干,断送了一生的前程,兴许还会丢了性命,明年就是正科,正科不比恩科,正科的规矩流程更为严苛,错过了这一次,再等一年即可再试,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不怕明年考不上。

道理他都懂,他方才出来也是打算这般安慰学生的。可现在,那些话他一个字都说不出口,甚至还感觉到羞愧。

丁宝林闭了闭眼睛,回顾乔明渊的一生,忽觉热血涌上了上来。

乔明渊,出身微寒,不过农家子弟;家贫如洗,空有绝好资质而不得成学;天启四年入他明阳学馆,天启五年拜师于他,二月学完丙班读书认字,乙班求学四个月,一举考入甲班,天启五年,县试入场,如一飞冲天,斩得案首;后过五关斩六将,连得府试、院试第一名;

天启六年,洛平府乡试,凭文夺解元,名扬岳西省;

恰逢祖父祖母过世,居家守孝一年,天启七年,建族学、修名方、立功名旗、书家训,凭一己之力,成就乔姓一族;

天启八年赴京参加喜宴,陛下得嫡子开恩科,留京待考,苦心修学;

天启九年,程文一举名扬天下,那冠名之人却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