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三分的才华,硬是被吹出十二分。皇帝觉得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配站在他儿子身边,从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挑了两个确有才名、德名的少年到儿子萧旦身边。
昭隆十三年的年节到来,各家各户开始忙碌。
晋国府外头排起了长龙似的送礼队伍,满朝文武,挂得上名号的、挂不上名号的,俱聚在门外送礼。
晋国府里忙成了一团,登记收礼的管事定得手软,库房已经堆放不下,可还有源源不断的礼物送来。
太原冯氏在皇城的官员,亦都备了厚礼。
大皇子虽冯昭与陛下的儿子,文武双全,相貌堂堂,颇有皇家威仪,他们家里都有适龄的女儿,看大皇子的样子,将来是个明君。
陛下对大皇子很满意,亦同样喜欢小儿子,时不时夸上一场,现在他若一天不夸三次儿子们,就觉得生活失了乐趣。就算大皇子出宫,带了几块点心,都被他视为孝敬,说多少年没收到那么好吃的点心。
于是乎,后宫的六位娘娘齐齐挽手下厨,咸的、甜的一古脑儿地送到他宫里。
他要的是儿子送的,又不是她们做的。
第203章 谋婚事
萧旦、冯白回晋国府看到送礼的,冯昭便下令挑了些好的,直接送了六车入宫。
冯白嘴儿甜,“父皇这里冷冷清清,平阳巷送礼的人快把门槛踏坏了。儿子瞧着不落忍,过年了,也给父皇送六车来。人参、燕窝、好茶、好酒,父皇和大哥一年都吃用不完了。”
皇帝感动了一回,觉得这儿子好,还给他送了六车的年礼,“还是面团儿想着父皇啊。”
“父皇和大哥一样,都爱板脸,官员们都怕你们。我和娘就不同了,我们一直乐呵呵的,娘亲常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瞧着亲和了,送礼的就上门了。”
皇帝哭笑不得,他是不爱笑,萧旦也不爱笑。
可他打心眼里更喜欢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