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茶只是普通的龙井,连顶级都算不上,只是翠屏用桂花重新熏制了,这是她的另一项手艺,以前不小心打翻茶叶偶然发现的,经过不断琢磨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细细叮嘱小儿子一番,要勤快多做事少说话之类的,顾老三便赶着驴车回去了。
顾如槿既然答应了要给顾安郎想出一个挣钱的营生,随后几天便绞尽脑汁地想着这个时代的技术能造出来的东西。
这日看到李氏在稀粥里面加的红薯块儿,顾如槿便想到了前世自己最爱吃的酸辣粉,那时小区门口有家老字号的酸辣粉,她每过一段时间都要言真陪着她去吃一次,言真吃不了辣就每次只看着她吃。后来呢?后来言真出车祸了她发现自己其实也不能吃辣,一吃就辣的掉眼泪。
她只知道酸辣粉是红薯做的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应该跟做凉皮差不多吧,前世有一段时间老妈迷上了做凉皮天天在家琢磨,那段时间她吃凉皮都快吃吐了。这个时代白面金贵,不能让她糟蹋了,况且天越来越冷,凉皮肯定卖不出去,酸辣粉倒是正好能吃。
说干就干,做凉皮要用淀粉,粉条应该也要,顾如槿先拿了十几块红薯洗干净切条晒干,用李氏借来的小磨盘将红薯干磨成粉,这她就不会做了只能让李氏帮忙,磨成粉之后便是洗浆了,经过反复漂洗沉淀,十几块红薯只得了一碗淀粉,之后又让来旺去镇上打了个薄薄的模板,将淀粉搅成糊薄薄地摊了一层,第一次试揭不下来,模板内刷了油再试,第二次揭下来都碎成了一块儿一块儿的,顾如槿有些气馁了,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李氏看着女儿郁闷地坐在屋檐下,心里舒了口气,终于不糟蹋粮食了。
遇到困难就放弃不是她做人的原则,顾如槿细细查看了各个环节,发现古代的手工磨并不能像现代机械一样将粉磨得细细的,她磨得面粉质感粗糙,这样的话经过反复过滤出粉量会更低的。
“娘,红薯几文钱一斤?”她必须算好价格,不然赔本了就不好了。
“咱们一般是不卖的,红薯能填饱肚子,冬天要靠它过冬呢!”
“我是说镇上的粮食店一般卖多少钱一斤。”顾如槿边搓着手里的淀粉边继续问。
“应该卖两文钱一斤吧!”李氏也不太确定。
红薯两文一斤,一斤红薯出二两粉,若再磨一遍的话红薯粉能再细些,一斤粉就能出两斤粉条,也就是四斤红薯能出一斤粉条,一斤粉条大概能做十碗酸辣粉,假如七文钱一碗,也就是一斤红薯能卖十八文,除去红薯、青菜、花生之类的成本,一斤能赚十文钱,多少能赚点儿,顾如槿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顾如槿将这笔账算给李氏听,李氏一下就不心疼了,若真成了这可是有赚头的,若不成大不了自己少吃点。
两人又将红薯淀粉重新过滤了几遍,没想到一下子去了一大半,看来她还是高估了古代手工作坊的出产率,这样的话成本就会更高一些。
傍晚,顾老三父子俩及来福来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青砖前天送来了,三天的功夫墙已经砌了半米高了。上了桌,父子俩不见饭菜,只一人面前摆了一碗黑黢黢的像药一样的东西,还有股刺鼻的味道。
“孩子他娘,你这是做的什么呀?”顾老三皱了皱鼻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