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忍着笑,极力劝说自己的近臣:“朕此举也是为谢卿好,朕会下旨,命你二人彻查沈将军被杀一案。她出生世家,与你不同,若是不顺利,你的压力会小很多。而于她来说,最多也就是从头再来,或是再经举荐,或是等待明年科举。于她无妨。至于你么,你是个刺儿头,近年来为朕查办了多少棘手的案件,又动了多少贪赃的官吏?你若有半点差池,那便是群起而攻之。”
谢无咎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李瑾未曾说完的半句话:若是顺利,那便是消失三年的孟濯缨声名大噪的第一步!她能破了沈津煅的案子,自此在京中便堂堂正正站住了脚。
一个能破了朝野大案,深受陛下宠幸的孟濯缨,自然就不再是如今这个,一回京就受到百般迫害的孟濯缨了。
正全了谢无咎的私心。
谢无咎不可察觉的倒吸一口气,算是认了。他摆出正经神色,言辞恳切:“陛下,今后还请您别再叫臣刺儿头了。”
一听这个,他就想起来,自己一个英勇少侠,被那膘肥体壮的鲁婆子一脚踩在地下,口水直喷,还碾上几下的悲惨往事,实在不堪回首。
李瑾笑着应了,忽然道:“朕的生母和当年落水遇难的镇国公夫人还是堂姐妹,若是孟家那位大小姐还活着,也算是朕的表妹。”
李瑾虽然年纪不大,但后宫已经不少。这不少的妃嫔当中,算上远的近的,已经有四五位表妹了。
这话说的,谢无咎没法接。心里又觉得陛下拿一个早夭的孩子说事,不太合宜,因此并未答话。
自然,也未留意此刻君王意味深长的神色。
谢无咎出了宫门,自觉干成了一桩大事。
他在大理寺已经数年,大大小小的案子见过了不少,可今日这种“成就感”,不同以往。甚至觉得自己简直还是数年前那个毛头小子,带着一种难以言语的雀跃。
自然,这种雀跃之中,还掺着点不满。
他在大理寺好些年,累死累活,也才升了个寺丞。这孟濯缨倒好,有个好出身,陛下连面都没见,直接就扶摇直上,一跃成为大理寺一人之下的少卿。
揣着这种莫可名状又奇妙的雀跃和不满,谢无咎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镇国公府门口。
镇国公府的马车正要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