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童颇为自豪,热情的解释道,“小公子有眼力,我们书肆让秀才抄录书籍,用的都是好墨,那墨香不仅能提神还不易散味呢。”
说完用手指着谢行俭手上的三本书,像谢长义一本一本的介绍,“周围私塾开蒙用的都是这套书,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小公子学完这三本,再来买《幼学琼林》《千家诗》《弟子规》《声律启蒙》等那样的书。”
“开蒙就要读这么多书啊。”谢长义低头看捧着足有两寸厚书的小儿子,语带担忧。
书童不以为然,“这些书籍大多内容浅显,一方面教孩子认字,一方面学一点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阶段的主要功课是认字、写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读下来是花费不来多长功夫的。”
谢长义这下舒心,转头对谢行俭道,“小宝,那爹就给你买这三本先读着。”
谢行俭嗯了一声,小手在书本上轻轻拂过,一股安心归属感莫名在胸膛浮起,看着泛黄纸张上印着熟悉的繁体字样,谢行俭有些激动,他想哭。
☆、第 5 章
他在感慨这辈子又要从小学鸡开始踏上求学之旅。
柜台前的谢长义在书童的推销下,咬牙买下了一副文房四宝,总共花了接近两吊半银子。
出了书肆,谢长义去饭馆买来发菜、汤圆、猪肝、小鲤鱼等十味,分盛十小碗,叫“十魁”,是要请蒙师的老学生前来与小宝共食。
这些拜师礼节是他跟他爹学的,他想着照他爹当年送大哥开蒙买的送应该差不离。
镇上的私塾夫子姓韩,今年快五十岁了,前朝年间的同进士出身。新朝建立后,韩夫子便辞官归乡办了私塾。
私塾的学生年龄跨越比较大,上到十七八岁的少年郎,下到如谢行俭这样的稚子也是有的,但总人数不多,不过二十来人。
韩夫子的家是一个二进的庭院,置在镇子的南面,远离街面闹市,环境格外的清幽安静。
父子俩问了路后就直奔过去,由门口小厮领着从侧门而入,不一会儿俩人就被带到偏厅,一看偏厅早有上门拜师的稚子在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