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能聊太久,再晚一些,一群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不太像样子。所以大家一般若要聚,就是约在外面聚的。
但即便是诗会这类的聚会,也不宜太多。因为在训导他们看来,这些已经是杂学了。
若是将这名声传到外面去,说你天天喜欢搞诗会,就不爱钻研正经文学,对文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好名声。
若是在唐朝的话,这些名声倒是有利。因为朝代的画风就独特。唐朝科举就有一种叫“通榜”的东西。
“通榜”就是考官将有社会声望的人制成名单,考试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来录取。
所以唐朝的许多文人就喜欢到处“投稿”,将自己写的诗文投给有名望的人。若是能够被那些有名望的人的提拔,那仕途就会好走许多。
杜大诗人就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里面的“岐王”跟“崔九”,就是当时唐朝文人很喜欢去聚会的两处贵族人家。
自然,这两处人家也不是一般文人想去就能去的。
所以现在那些诗文写的特别好,但是作文章却一般般的人,或许会很想要活在唐朝。
这次来的人,加上寻芝,另外还有两个这次院试的前三名,之前见过的梁佩恩,还有一个寻芳他们没有见过的人,叫凌云的。
梁佩恩三十来岁,已经娶了妻,如今儿女双全。方脸,略黑,中等身材。
他有儿有女有妻子,家境虽然是农民,却是富农,只比地主略差一些,但是吃穿不愁。他年纪不大就考上了秀才,还是第一名,举人有望,所以眉目舒展,总是看着很温和的模样,让人挺想亲近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