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页

“陛下一国之君,他的安危关系到南楚百姓的兴衰,明知有人图谋不轨还要现身,那当真对不起南楚的子民。”凤邶奕的声调忽然把拔高,拨动着学子们紧张的心弦,一生一下的忐忑不安。

“甚至说这次学子们围坐宫门与叶相身亡的真相已没有任何关系,因国之栋梁逼宫,已经上升到另一个政权的层面。有心之人会利用这件事情大作文件,于民于国都不是好事。”凤邶奕再次将宰相叶然的死给引到了其他的事件上,这无疑会让学子们思虑极多。

“澈王殿下你这是危言耸听,我们都是南楚人,怎么会做出行次陛下的事情?”一直沉默不语的另一个带头的人说着。

“你们可知这次将军府谋反的主力是靖安城太守天明,田明义表面造福一方,为百姓谋福,可他却秘密在苍云山养病造反,更主要的是他并不是南楚人。 ”

“你们可——”凤邶奕皇家贵胄之气一展无虞。

“诸位不要忘记五十年前的沂州之乱。”凤邶奕说道。

学子们面色顿时一沉,他们都饱读圣贤之书,怎么会不知道沂州事件。

五十年前沂州虽然是一个四不管的小国,却盛极一时,文学造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馆更是无处不在,就连街边的乞丐也是人的字的。

可正是因为文人力量太过于强大,开始立书藐视皇权,甚至读书人围攻皇宫——

第572章 围坐宫门5

沂州之乱的结果就是这些围攻的读书人被处死,祸及九组,沂州的皇帝认为是这些书籍让读书人藐视皇权,颁布法令,焚烧书籍,关闭书院,那一年成为沂州小国最乱的一年。

沂州那年因为动乱,沂州的读书人备受打压,读书人渐渐消失,武将崛起。

可正是因为武将的崛起,读书人的没落,文武朝臣呈现倾斜的状态,武将想要扩大自己的版图——

最后沂州的下场是国破家亡。

后世称为沂州之乱,为各国敲响了警钟,即便是重文轻武,还是重武轻文都试图保持一个平衡,而不是倾斜之事。

“这次陛下不能出现,不能对读书人的不尊重,是因尊重,不想被有心之人利用。”凤邶奕的这一席话顿时让这些学子们的脸色万分,他们饱读圣贤书,更是对沂州之乱有过深层次的分析,所以更加知道失态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