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求多福

李自成四处乱窜,往往个把月才能和孙鼎相通一封信,内容还是七零八碎。老孙刚想通了一个问题,又会产生更多问题。

可短毛没空理会求知若渴的孙鼎相,他忙得很。

五月下旬,李自成再入福王府“”。

一通瞎扯淡,得赏赐珍宝皮货两麻袋。爽!

这些有钱佬太好忽悠了,河边随手捡一块“开光”鹅卵石奉上都能换几百两银子。

但是,你要让他给奴仆每月工资加几个铜板,他绝对不同意。奇了个怪!

要不是李自成实在没工夫陪他玩耍,怕是两三年内就能薅秃福王。顺便逍遥“女儿国”,给肥王戴五六十顶绿帽子。

因为刚下过一场小雨,李自成的预言勉强算应验。福王就想让高僧给他算一卦。

这个免了。

李自成借口对方贵为藩王,若泄露天机必遭天谴,暴死当场。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总不能说福王将来会被“高僧”打靶。

不过嘛,可以稍微给福王提点一二。

高僧掐指一算:“王爷,你攒的银子越多福报越厚。银子都要铸成猪形,重五百斤,十年之内集齐五百头猪便可福禄寿齐备。切记不可胡乱花用,多花出去一两银子就少一分福报。”

福王急忙道:“小王算术不精,那是多少银子?那个谁,小桂子,快去算!”

高僧会的东西太多了,福王开价月薪五百两留用。

拉几把倒吧!洗干净脖子等着!

其实,福王也可怜。

曾经差一点就当了皇帝的人,你说他现在除了吃喝玩乐、骄奢银逸之外,还能做什么?还敢做什么?

大明对王爷们防范可深,忌惮的过分。尤其要是遇到个疑心病重的皇帝,比如福王的侄子崇祯,那必须夹着尾巴过活,小心小心再小心。

王爷们混吃等死就行了。对皇帝来说,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功劳。

五月二十九日,大雨如期而至。

各处监测点的数据陆续传来,一日一夜降水量有指甲盖深。李自成还在监测点弄了简易的湿度计、温度计、风力计等。

这年头也算地广人稀,所以各种城池、村庄都选择修在高地。虽然城内排水系统不发达,但是硬化路面也几乎没有,所以一般般的雨很快就渗完、流走了,对城里影响不大。可是对野外无人修理的河道考验就大了。

黄河还没开始上涨,李自成先慌了。

豆腐渣工程未必靠的住,别把两千兵折在这里。

趁着大雨暂停,李自成和王铎、张尔葆打了个招呼,准备逃窜。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时代准备抛弃你的时候,可能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两位,多保重!”

王铎心下叹息,张尔葆一脸懵。

大统领匆匆率队撤往黄河对岸。然后加速往上党逃窜。

河南老乡,你们自求多福吧!

对了,老乡们现在的绰号是“驴板肠”

明朝人也喜欢互相开开地域玩笑。

官员们来往京城多送一些家乡“方物”,也就是土特产。因此,京城的大小官员们对各地都有哪些出产了如指掌,时间一长,干脆以食物来指代当地人。

比如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是江西人,有人就送他半句诗:“腊鸡独擅江南味”。

江西人外号为“腊鸡”。

严嵩也是江西人。某次过生日,江西绅士毕集,嵩长身耸立,诸公俯趋。

高新郑在旁笑,嵩问故,新郑曰:“偶思及韩昌黎诗: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是以笑耳。”。严嵩大笑,众人亦哄堂大笑。

开个玩笑别人也不为怪。

再看其他地方。

“新郑与江陵初年,相契如兄弟高戏出一俪语云:晓日斜熏学士头。

张应声曰:秋风正贯先生耳。

两人拊掌几坠马。

盖楚人例称干鱼头,中州人例称偷驴贼,俗语有西风贯驴耳也。”

“蜀人为川老鼠,以其善钻也呼楚人为干鱼,以其善治鱼也呼江西人为腊鸡,以元时江西人仕于朝者,多以腊鸡馈客也。”

严嵩、夏言等权臣并不以“腊鸡”为忤张居正也笑对“干鱼头”,以及河南人“偷驴贼”等等绰号并不是贬义的骂人话,顶多是善意调侃。

所谓“偷驴贼”也不是那个偷。

明初,名士宋濂过洛阳,士人挽其留宿,不从,遂藏其驴。宋濂觅驴不见,作诗:“绕遍洛阳寻不见,西风一阵板肠香”。

河南人“偷驴贼”和“驴板肠”的绰号遂传开。

“各省皆有地讳,莫知所始如。畿辅曰响马陕西曰豹山西曰瓜山东曰胯江南曰水蟹浙及徽州曰盐豆福建曰癞两广曰蛇云贵曰象。务各以讳相嘲。”

除了这些无伤大雅的地域绰号,北方人南方人自古不乏互相诋毁。

北宋人邵伯温: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

南宋赵彦卫:艺祖御笔用南人为相、杀谏官,非吾子孙。石刻在东京内中。

名人寇准更是狂发地图炮,“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

陆游: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原因在宋前。

齐高帝欲用南人,被王俭劝阻,理由是晋朝任用南人结果灭亡了宋武帝刘裕曾有任用南人想法,但沈文季说不用南人已是惯例了。

宋代,赵匡胤登基,同样延续了这个传统。

到了元代,“四等人制”虽然于史无证,不过北人较早归附,相对比南人混的好。

到了明代初期,因为南北对立还出了个“南北榜案”。

因为科举考试中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后来朱元璋亲自策问,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

“南北榜”或许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而是朱元璋用“搞平衡”的办法解决南北政治平衡的需求,扩大统治基础的政治事件。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南北榜案这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后世高考中的“分区划线”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明中期还出了个地域炮烂人。

阉党份子焦芳不知为啥特别讨厌南方人,尤其是江西人。“每言及余姚、江西人肆口诟詈。”

他曾写奏疏,把有明以来南方高官挨个骂了一遍。

还有,“满剌加使臣亚刘,本江西万安人,以罪叛入其国。与其国人端亚智等来朝。既又谋入浡泥国索宝,且杀亚智等。

事闻,方下所司勘奏。芳即署其尾曰:江西土俗,故多玩法多被物议。宜裁减解额五十名,通籍者勿选京职,着为令。且言:王安石祸宋,吴澄仕元,宜榜其罪,使他日毋得滥用江西人。

焦芳想裁减江西乡试名额五十名,又说不要滥用江西人。多大恨?连王安石、吴澄等亡了几百年的人都要拉出来鞭一下。

“芳深恶南人,每退一南人,辄喜。虽论古人,亦必诋南而誉北,尝作进瑾。”

后来大太监刘瑾倒台,焦芳也就随之削职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