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求多福

王爷虽没了,还有旁支在兼理府事,多少能剩下点家产。

另外,朱家后来一直在约束宗室人口。比如成化年间规定,亲王只能有妻妾五人。西门大官人妻妾都八人呢,妥妥的比亲王还幸福。

到正德年间,朝廷又加码规定,凡生母来历不明者,一律不得纳入宗室。

到嘉靖年间,又出了新方案。以郡王为例,要年过二十五仍然无子,才允许选配两名妾过三十岁无子的可以有四个妾。

多提一嘴。大明平民百姓纳妾也有规定,“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

当然,后来没人遵守就是了。

泽州近两任知州官声都不错。

前个月黄图昌因父丧离职,“士民泣送百余里不绝,为明三百年第一云云。”

顺便他的师爷也跟着跑了。狗日的,白送了他几千两银子。

现任知州王胤长有一首:

非我不爱钱,我爱谁不爱?

敲骨吸人髓,天理良心坏。

逼人卖田产,把来我置盖。

逼人鬻妻孥,把来我养赖。

逼人借银钱,把来我放债。

人哭我欢喜,有些不痛快。

我见爱钱人,当身遭祸害。

又见爱钱人,子孙为乞丐。

空落爱钱名,唾骂千年在。

我有爱钱方,人己两无害。

少吃一只鸡,可买五日菜。

少穿一尺绸,举家有铺戴。

俭用胜贪图,吾鼎尤当爱。

“流寇”入上党,知州王胤长知道官军靠不住。那帮丘八大爷只会“尾贼而不见贼,惊贼而不杀贼”。于是他在郊外设立新营,募兵上千。

再加上泽州城池坚固,“流寇”轻易不敢冒犯。

可是王胤长心里不踏实,日夜巡城,即便积劳成疾,仍支床于城头督事。

然而,最令他头疼的还是应酬官军。

“贼去兵来,中贵总戎接踵而至。索饷如虎,毒害如狼,其视州牧不啻几上肉。”

王胤长勉力维持,尽量应酬官军,“不令怒亦不令喜”。

必须把那帮大爷伺候着,不然“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则天下无了日矣。”

老王是个明白人啊,可有啥用?

十八日后半晌,革命军和泽州兵在吴王山下对峙。

指挥同知陈承业一看“流寇”旗号,转忧为喜,急忙出营前去拜见大统领。

城里得到喜讯,有个士绅就对张承宠说:“既是革命军,指挥使”

老张怒瞪一眼,“你不要瞎说话啊,我与流贼不共戴天!”

他又转头对知州大义凛然道:“贼寇势大,非能力敌。陈家世袭指挥使百五十年,为国尽忠就在今日!”

张承宠自请出城剿贼。

知州王胤长感动坏了,连说不必犯险,凭城坚守可保无恙。

“老爷无需多言,今日不是敌退便是我亡!”

张承宠留下一封遗书,单枪匹马杀出泽州城,直奔敌营。

王胤长不知原委底细,站在城头目送指挥使远去,热泪盈眶。

城里其他土豪早清楚老张跟革命军勾连甚深,心说这次可高枕无忧了。

张承宠进屋,掸下袖头,屈一膝,满脸堆笑,“请老爷大安!”

李自成屁股都没动,只虚抬手,“老兄多礼了,坐。家常便饭,招待不周啊。”

张承宠毫不客气的吃了大半盘过油肉。他心说,真特么好吃,短毛真会享受。

吃喝罢,两人开始讲斤头。

革命军近万人,跋山涉水,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怎么可能空手离开?

看在合作伙伴张承宠的面上,城里送一千石粮,五万两银,大统领立马拔营而去一万石粮,五十万银,革命军保证今明两年泽州方圆五十里无灾无恙。

“五十万”

张承宠喉头滚动,艰难的说道:“大统领,不是小的推脱,以城里那帮人的德性,根本没可能。新来的知州王胤长又是迂腐之辈,怕是五万银子都不会出。”

李自成轻轻敲打两下桌子,“那行吧。城里俩王府有没有五百万家财?”

张承宠立即回道:“没有没有。除国四五十年了,后辈又不成器,现银顶天二三十万。要是抄了城里其他大户,或能凑个三五百万。”

宣宁王府宗理是他亲家。

李自成琢磨性价比时,张承宠又献策,“下官以为,革命军不如开往大阳镇。那边围墙低矮,转瞬可破。财物良多”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九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

金、王、霍、段、裴、张、丁等几大族积蓄不下百万。

裴宇是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张养蒙是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

裴宇盖了“金銮殿”先不说张家大院两千多间房也不需提。王国士最高只当了个霸州知州,他的宅第从西大阳吾神巷延绵至南河岸,占地近百亩,有房舍五百余间。

壕无人性!

李自成眼睛一亮,当即安排谷可成率领骑兵快马加鞭赶紧去保护大阳。

“大阳是大阳,泽州是泽州。我这万把人马要吃要喝,怎么办?”

张承宠扑通跪下,“大统领,小的自知人微言轻,这里斗胆请革命军放过泽州一次。”

“不至于”

李自成起身搀扶,“你我兄弟之交,有话直说,不要见外。”

张承宠跪倒不起,“大统领,说起来让您老笑话。小的跟知州等人夸了海口,言说必退革命军。唉,死要面子活受罪。望大统领成全。”

老张帮过不少忙,这回无论他是为公为私,李自成也该卖个情面。

“指挥使,你可要想清楚,机会只有一次。如果等二三个月后我再来打泽州,城里不掏些大好处我绝不可能退兵。”

“谢大统领厚恩!”张承宠伏地磕头,感激不尽。

以后再说以后,先对付过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