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家活的都很辛苦

贾富贵小心翼翼道:“大统领要率军离开吗?官军会反攻倒算吧?”

陈大义斩钉截铁道:“我跟大顺军走。”

王重新有些为难,“家小可以带走,可还有一堆产业呢”

韩长里语气轻松:“不外乎就是多花点钱孝敬。我亲戚韩范、韩仰斗都能和朝里人搭上话,保住家产应该没问题。”

众人心思不一,纷纷献计献策。

李自成总结道:“两手准备吧!韩霖、张道濬、贾富贵这些已经露面的,不能继续待了”

榼山书院留下,不过以后新学说就不讲了。百十多个被洗过脑的带走,他们可以充实政教队伍。

张道濬、贾富贵的火器工场搬去太行山,只留少部分继续开工赚钱。

尤其窦庄那个炮场,因为用的是铁模铸炮,“其法至简,其用最便,一工收数百工之利,一炮省数十倍之资。且旋铸旋出,不延时日,无瑕无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无穷,辟众论之导轨,开千古之法门,其有裨于国家武备者,岂浅鲜哉!”

窦庄每月能外销出去上百门火炮,即便提价一倍都供不应求。隔壁卢象升乃至辽东、山东官军都跑来采购。

火炮身管自紧的窍门同样用在了外销炮上,李自成在资敌上毫不含糊。

因为打一群弱鸡没啥成就感,那样只会把大顺军养成废物。结果就会是将来对阵鞑子,以及远征欧罗巴时可能会吃大亏。

李自成现在资敌算是另一种的以战养战。

沁河两岸的一些人员、产业撤走,不代表李自成要放弃上党。

历山、太行山根据地继续保留各县赤卫队仍然要大力发展狄遵制升任知府,沁水阳城泽州等各县包税制度还要推进。区别只是会比以前更嚣张。

要是糖衣炮弹不管用,有不识相的来找麻烦,直接剁手砍人。

可惜的是本地商业差不多玩完了。尤其是通往河南的路,商旅断绝。流贼肆虐的消息传出去,外地商人哪还敢冒险前来,怕是三五年内都难以恢复。

大顺军的很多产业同样遭受影响。

比如钞票,造纸原料中的三桠皮来自大别山岳西一带。当地人只拿来编草帽、草席,却不清楚那些玩意儿更适合造特殊纸张。

比如河南桐柏县的天然碱矿,也就是苏打,运不过来了。三酸两碱有多重要?化工之母。

连带一堆报刊杂志大概也办不下去了。

榼山书院最先出版的是。创刊号销了三千本。第二期发往江南三千本,个把月也卖光了。非常受欢迎。编辑部还陆续收到投稿八十多篇,全是白话文。

、、、正准备陆续推出,这下没戏了。

创刊号刚排完版,这下夭折了。这种内参倒是无所谓,反正也发不出几张。

筹备中的也完了,这份报纸在前期调研中受到大商人的一致好评。

尤其令他们看重的,报纸上面会刊登海内外各地的供求信息,还有批发零售交易的货物种类、数量和价格。虽然消息会滞后一两个月,但不失为重要参考。这年头,这种消息实在太重要了。即便一两银子一份报纸他们都不会眨眼。

还有等读物甚至没来得及提上日程,都完了。

编辑部乃至印刷厂或许可以考虑迁往江南。

李自成在端氏镇跟众人商议后路,阳城人杨时化已经跑到了润城。

他先去找亲戚杨朴沟通一番。这位前大兴知县还在忙乎着完善砥洎城,他对大顺军的态度是不承认不拒绝不反对,糊弄着过就行。

他儿子杨载简还是赤卫队副队长。

老杨跟兄弟说张总督已经退兵了,阳城难保了,他也没办法。

“官军败了吗?怎么可能?”杨时化大惊失色。

他抬勾子就往屯城张慎言家跑,上门后又得知老汉去了湘峪,赶忙再追到老孙家。

孙居相跟家人吃完诀别饭,洗了澡换了衣服,正坐在炕头上交待后事。

“另外,我写了个。”

孙居相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放在桌上。

“你们有空了看一眼,长长见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唉,对于那位短毛后生,我是彻底服了。他给出了答案,他还去行动了。

我们呐,都是门外汉。就这些吧!”

张慎言支吾道:“我不投短毛,我也不跑,我也不自尽,我就坐家里等死。”

孙鼎相挠头,“我投短毛可以,但是我不跑。山顶观象台上的那座大望远镜可不好搬家?我要留下来看月亮观星星哥,你别笑。

你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宇宙之浩渺,时空之无限。人类算什么?!朱由检、张宗衡、短毛又算什么?!不过都是蚂蚁、尘埃罢了。

哪天上命下来,我不让他们抓,我自尽就行了。埋在望远镜旁边。”

“老爷”一屋子家眷哭哭啼啼。

杨时化及时赶到,见了老孙最后一面。

孙居相听完最新情况,呵呵一笑,“格命嘛,哪有不死人的!”

杨时化还想救救阳城,老孙摆摆手,“我听同僚讲过一句话,转送给你们。食得咸鱼抵得渴!”

孙居相下了炕头,拜了拜大明牌位,拜了拜皇上牌位。

他再回到炕头,伸手端起搪瓷碗,迟疑了一下。

老汉忽然转头问:“短毛真名叫什么来着?知不知道?”

孙鼎相小声回道:“李自成。”

孙居相一仰头喝干碗中药,往床上一躺。

他嘀咕了句,“李自成,好名字。两百年后的史书中会多出一部。也许只要一百年”

闭眼了。

全屋大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