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人家真不一定看得上玉米土豆。东北有的是沃土,只是缺劳力耕种。愁人!
当年明太祖朱八八派大军进入辽东,仅三年后辽河平原就自给自足了。
东北绝对是一块宝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可惜大明没有好好经营。
直到明中后期,那边还是以黄米为主粮,只这一点都能看出生产发展极端落后。小麦、高粱、小米、大米的啥不能种啊,卫所军户一家来一百亩地,只粗放的种一季也足够吃了。
别提小冰河了,不耽误种一季粮。
稳固经营五十年,东北富裕的粮食足够供应五座京师所需,哪还用大费周章的南方漕运。
也别再扯淡说东北没暖气所以人待不住,总比在陕北既挨冻又啃树皮强。
其实到了满清的乾隆朝,京城在事实上就不缺粮了。那还是在封禁东北,只靠畿辅产粮区以及开垦了些口外蒙古草地的情况。
即便要供应五六十万八旗人丁消耗,乾隆时京师附近的仓储粮依然多到发霉了,最后只好贱价处理给老农当肥料。然而钱粮还是太多了,乾隆又推行了几次全国性的免税措施,折合约3亿两银子。
再往前的康熙年间,京仓陈米已经多达四百余万石雍正年间,东北高粱、小米价格是京师的一半。
这么一对比,越发显得大明朝拉稀。
等到清末东北开禁后,那边很快就大量的往南方输出豆饼。
当前的整个东北大地好好经营一下,每年产出供应八百万人吃饱喝足富富有余。
毕竟后世仅一个黑龙江垦区每年就可以保证12亿人口的一年粮食供应!
所以,东北那嘎达李自成一定要开发。
至于西伯利亚,在农业时代就是块没有丝毫价值的废地。拿来养狗熊吗?
但是大统领仍然不会放弃西伯利亚。
他还要在乌拉尔山以西驻军,还要扶持刘宗敏去老毛子家里当沙王前提是那后生别死在半路,也别功高震主做傻事
李自成为什么要造反当皇帝,不就是为了将来能够为所欲为?南极都要去驻军!
瞎折腾才是人生真谛,不折腾不舒服斯基。否则活一百岁干嘛,只为吃喝玩乐早就腻歪死了。
说将来正体施行公和制?
也不用辩论这个时代条件够不够,你敢共盒,力史虚无住义的铁拳马上砸下来。
所以快拉倒吧。何况朕还没过足瘾呢,就别在自己身上绑铁链子了,太束缚手脚。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
有位大佬说过: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
做为一个在文明社会熏陶过的人,那样干岂不是开倒车?
有个鸡儿的文明,都是相对的,人类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从没改变。
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
用武力和暴力来充当检验标准,虽然惨无人道,可这是无数先人后人跪着悟出来的。实践出真知。
何况,李自成只是来这里玩游戏,他不做圣人。
大统领快死之前倒是可以再折腾一下,弄个君主立现。至于能不能行得通,他死后管它洪水滔天。
李自成在端氏镇处理了两天事,正要起驾前往阳城,吕梁山的高一功又到了。
他带来两千多人,以及三千多匹马。
哈台吉,出身辽东海西部落,因避建奴归顺大明。他以及部下百多人被朝廷安置在陕西定边。这鞑子起初剿寇得力,后宁塞告变,他随之叛乱。
哈老汉先投了神一元兄弟俩,神部玩完后他在陕北混不下去跑到蒙古。然后林丹汗又被皇太极打崩了。哈台吉再次失业。
他在草原上游荡了几个月,还陆续收拢了一千多蒙人。这帮丧家犬不想再跟林丹汗玩,又不愿投皇太极,自己又找不到饭吃,眼看就没活路了。
一个后生说部落里有人投了大顺军,那两户连续两年冬天都有人送粮食来,过得还不错。
哈台吉当然知道大顺军,他还知道短毛的军纪很严,当初在陕北攻破保安县时双方就合作过。
他虽然不想被约束,奈何肚子不答应。辗转之后哈台吉跟驻守在米脂的大顺军联系上了。
谢君友把事情报给刘宗敏,刘爷就让高一功带着他们来找大统领。
哈台吉吃饱喝足,擦了把油嘴:“我可以帮你打仗。你要管饭,每十天要敞开了吃一回肉。还要给钱。按次数算,打一次仗给八千两银子。等我想走的时候你不能拦我。”
原来是想当雇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