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花还小,无法读懂明霞这句话背后复杂的惋惜和遗憾。
她看到明霞回神便开心起来,高高兴兴地牵着明霞的手,往那座通往县城的石桥走去。
“娘,娘,你看,那座桥真好看,怎么有那么白的石头,建这么大的一座桥,要多少石头啊!”
“是的,很厉害。”明霞在桥上微微放缓脚步,从上往下,看到河岸用石头堤坝加固,在倾斜的石坝下方,有许许多多的妇人端着各种各样的桶,在河水旁边清洗衣物。
“哇,娘,这上面蹲着的是什么?”二花看着石桥栏杆上蹲着的石头小动物,两眼闪闪发亮地转头看向明霞问道。
“这是石头雕刻的狮子。”明霞摸着面前这只石头狮子回答道。
这些石头狮子不知在这座石桥上蹲了多少年岁,圆滚滚的脑袋都变得光滑蹭亮,石桥两排石栏上都有六根石柱子,顶端都有一只石头小狮子,它们神态动作都不相同,有些拱着爪子里的小球,有些昂首咆哮,有些趴着睡觉,每一只都憨头憨脑,生动极了。
天色不算太晚,既然决定在县城旅社过夜,明霞也没有催促二花,而是任由她在石桥上来回跑了两趟,将每只石狮子都看了摸了,才带着心满意足的二花往县城走。
在六十年之后,几乎所有的县城都会变得一模一样。
县城外,是公路交通环绕,县城里按东南西北分区,林立的居民楼,钢筋水泥的建筑,宽敞的车行道,以及整洁干净的城市绿化。
舒适,但难免少了几分味道。
无论六十年后,这座县城会不会也变成千百座城市那样不起眼的模样,但在此时此刻,它城墙上的青砖,地面上的方石,颇有格局的老街,都在碎碎撒撒的阳光下,展露出这座小城数百年的风姿。
“娘,你看。”二花好奇地指着一个沿街的木头屋子,说道,“那门口怎么摆着好几根竹扫帚?”
明霞正在分辨不远处稍大房子外挂着的招牌,听到二花询问,便朝她说的方向看去。
那栋屋子,面前是一条小巷,算是主街的分支,巷子两旁风格很统一的两层木屋。明霞站得高,能看得更远。
她发现并不仅仅只有一家人门前摆放东西,巷子更深处,在门前屋檐下摆放东西的还有好几处。
突然,她目光一凝,立刻拉住二花的手,说道:“我们过去看看。”
小巷里往来行人并不少,穿着新棉布衣衫的明霞和二花并不显得突兀,从最基础的衣着来看,果然县城里人们的生活整体水平还是高于铁屋村这个犄角旮旯村的。
明霞没有多看那些三五个摆在屋前的扫帚,木头畚斗之类手工品,而是直奔更深处的一个小小摊位。
一个头上插着一朵桃红塑料花头饰的阿婶,搬了一把板凳坐在屋子前,面前高椅子上架着一个圆形的簸箕,上面摆着一圈看起来刚出锅的芝麻饼。
这绝对是一个私人的小摊子!
明霞干脆直接用方言问道:“这饼怎么卖?”
那位头上带花的阿婶,正戳着鞋底,看到明霞过来问,先是上下打量了她几眼,才笑着说道:“老光饼,一块两分钱,你要是拿面粉过来换,一斤换六块饼。”
“不要票?”明霞觉得这个小摊子有点颠覆她的记忆,赶紧问道。
她记得关于这时代的购物,似乎总离不开票据,而且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是国营机构,怎么会出现这么多零零散散的小摊位呢!
明霞这句话脱口问出,那位纳鞋底的阿婶像看傻子一眼看着明霞,忍不住笑着说道:“这点玩意,要啥票,要票去国营饭点,去饮食公司啊!我们这是小本买卖,要什么票。”
“给我五块饼。”这个价格在明霞看来确实不算贵,她从放零钱的袋子里掏出一毛钱,递给这位卖饼阿婶,然后打听道,“这城里还有啥吃的,不用票?我们第一次来,不太熟。”
卖饼的阿婶大概也看出背着竹篓的明霞是从乡下进城,便说道:“还有江尾巷那边的老郑鱼丸呗,一个五分钱,你可以带你闺女过去尝尝。”
明霞花了钱,买了东西,也不浪费,见这位卖饼阿婶的生意不忙,就向她多问了县城里的事情。
这位阿婶估计纳鞋底闲着也是闲着,看明霞拖着个娃娃,也没有不耐烦,挺热心更明霞说道起凤城县的事情。
生活上的事情,不外乎柴米油盐何处寻,衣食住行怎么来,寥寥几句的问话,就让明霞彻底推翻了自己对这个年代城市的刻板印象。
在她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会觉得,六十年前的社会,工资低,物资少,交通差,娱乐生活少得可怜,那城市定然也没什么意思。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像凤城县这样的小县城,基本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城市虽小,五脏俱全,内里的东西可是丰富极了。
一座面积不大,四面城墙还未拆除的小城,城内的店铺工厂多得让明霞觉得就算整个县城被完全封锁,也不愁物资供应。
在白山镇,大部分的货物都由供销社出售,而在县城里,各项商品的功能被更细致的区分开。
要购买米面粮油,要去粮食站。
要购买糖果香烟酒水,要去糖烟酒公司。
要购买鱼虾海产,要去水产公司。
有专门卖水果的水果店,有卖油条和海蛎饼的饮食店,有卖自行车和五金用品的五交化公司,还有专门的制鞋厂,酱油厂,竹编厂,木器社,弹棉社。
反正一小会儿的功夫,这位卖饼阿婶肯定没把县城里的方方面面都说完,明霞在县城里多逛几圈,应该会发现更多的商店和工厂。
至于前边那些摆在屋子前的小手工用品,都是可以花钱买的,这点儿小买卖,县里专门负责抓投机倒把的打击办,是不会管的。
明霞跟这位阿婶也没有聊太久,不一会儿,就有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手里端着一个大搪瓷杯子,杯子里装着一杯八成满的面粉,找卖饼阿婶换光饼。
有了生意上门,卖饼阿婶便没有继续再跟明霞闲扯,放下手里的鞋垫,带人进屋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