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是在没有发生变化的蓝星上,人类就能够以科学为中心发展出这么多的分支研究领域。
而现在进入末世,不仅是人类,就连整个蓝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可以想象,人类的研究领域,在之后的科学发展中只会变得越来越多,而绝不会减少半分。
就算有一些研究领域学科因为末世之后不再适应现在的蓝星环境,对人类的发展和存活没有什么益处而被彻底淘汰,消失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整个蓝星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新出现的科研领域的分支学科,一定会比消失的科研领域的学科要多上无数倍。
到时候,面对数量极多,如井喷般爆发的大数量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们所需要的实验环境,在这座科研中心里根本就没有涉及到。
到时候,想要兼顾这些新兴的科研领域的实验研究,要么将现有的科研中心推倒重建,要么,就必须要随着新兴科研领域的出现而重新建造另外的科研中心。
但是,这样将新型的科研领域与建造人类文明科学基础的这些旧研究领域分散开来的话,就失去了白牧国当初下令建造这座科研能力的意义。
而且,谁能够料到究竟会有多少新兴的研究领域出现呢?尤其是在现在这样每天都在高速变化的蓝星上,说不定下一秒钟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材料,新的生物或者新的现象,从而勾动出一门新兴研究领域的出现和发展。
现在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建成这座科研中心,是因为人类知道有多少个研究领域需要被涵盖在这座科研中心里,所以他才可以着手去设计和建造。
但是如果是在未来的话,那些可能出现的大量的新兴科研领域的出现都是完全随机的。
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出现,甚至可能会出现几个,在这种一切都未知的情况下,想要像现在这样用这种方法一个个建造针对性的实验环境,并且将他们统筹在一个科研中心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从当下来看,还是从未来人类科研文明的发展来看,这种建造方案显然是不可取的。
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第二种方案了。
那就是建造出一座不对任何一个科研领域具有绝对的针对性的,而是近乎万能的,百变的科研中心。
每当有新兴的研究领域出现的时候,这座科研中心相应的区域就可以灵活地进行变化,变成相应的领域所需要的模样。
这样,只要空间足够多,无论出现多少新兴的科研领域,都绝对可以满足它们的实验需求,并且能够将它们都完美统筹在一座科研中心里。
不管是现在已经有的科研领域,还是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新兴科研领域,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改造自己所处的科研中心的区域,将这个针对性的方面交给他们自己去打造,这样,从根源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