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长城号”空间站第一次圆满完成星际任务并且在聚变能源转换效率方面取得新突破的时候,国内外的舆论又爆炸了一次,而那次时间点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发。年迈的弗伦克尔教授因为他在原子物理领域的建树再次捧回了诺奖的c位——物理学奖——的奖杯。
在瑞典皇家学院的官方采访中,弗伦克尔被问及奠定原子物理新模型的基础理论时,他欣慰的说了句: “…关于这一领域的最早突破,还要感谢我多年前的学生时学谦院士,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会在这个地方再有所发现,并建立新的范式"
“哦,那么,中国的时学谦院士没有继续从事学术发掘,从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真是一件可惜的事啊。”记者惋惜的说。
“不。”苍老的弗伦克尔忽然严肃:“时学谦没能拿到诺贝尔奖,并不是时学谦的损失,反而是诺奖的损失。这么说才比较合适。”
“”
在舆论的浪潮下,毫不意外会引起了更多人对时学谦的关注,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圈外好奇人士。
时学谦的工作邮箱里每天都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邀约信,每次回到京城,她一般会请秘书先处理一遍,滤掉大部分无用的信函,剩下再汇报给她处理。
不过也有些模棱两可的奇葩例外。有一天,秘书刘芳拿着一份新邮件,很难为情的向她汇报,“时院士,今早收到一封挺奇怪的邮件,需要您亲自看一下再决定。”
"挺奇怪?哪里奇怪?”时学谦搅和着咖啡杯里的咖啡,收回朝校园眺望的视线。
“嗯,是这样,有一个作者,希望根据您的故事写一本传记类的小说,请求您提供素材,想预约和您见面。”
“阿?”时学谦也诧异了一下,“哪个作者?”
刘芳的脸色更诡异了,“好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
“这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