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不会拖累你。”
荒弭:“……”
齐沓倒是坦然,继续说:“竟然你们都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也都是社会工作者了。不能因为少部分人的不在乎就不为他们争取,因为,称呼是尊重的起点。”
“我觉得实比名更重要,行动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孟简再次驳论,“类似于2012年,国家卫生部为‘老年痴呆症’正名,顺应国际更名为‘阿尔兹海默症’。初衷是好的,可是,这都几年过去了,说到这个学术性名称,有多少人知道?而且,大众照样用原称,反而更容易理解。一说老人患了痴呆症,相应的关爱马上就到。”
齐沓驳:“那你们想过为什么官方更名了也没用吗?因为媒体作为信息编码者,让报纸上的‘老年痴呆症’层出不穷。”
四个预备媒体人被点中死穴。
“而且,从残废人到残疾人的转变,靠的也是媒体的宣传和教育的进步。接受德智教育后,对于贬义词,大家都会尽量避免使用。所以说,对于用身体缺陷表现出来的贬义词,更应该被摒弃。那些聋子、瞎子等俗称,如果不觉得是‘禁区’,还泰然处之,语言歧视就会普遍化。”
荒弭似乎想起什么,说:“我看过一篇论文,上面解析了人们对残障人士的看法转变。‘残废模式’阶段,周围人觉得他们没救了;‘医疗模式’阶段,是医疗界先提出且为残障人士发声,告诉大众,他们只是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功能;最后一个‘社会模式’阶段,也就是现在大家在争取更名的原因——非疾非病,只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障碍。”又补充道,“前面两个模式都走过来了,最后一个模式只要人们愿意,也可以达到。”
“可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一时半会儿肯定改不了,而且也没个统一建议,例如人大代表提出来,效果可能才显著。我们就几个小喽啰,有点力不从心。”
“不是,弱鬼,你是被我说多了吗?真的变弱了这都没开始,你就先自暴自弃了。”
“烩猪肉,你别老是理想很丰满,就不能参照一下现实吗?”
其余三人正转动脑袋阻止即将没完没了的争论。
孟简见缝插针:“坚持的话,效果还是有的。我刚才查了一下,12月3日是‘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我们普遍翻译为‘国际残疾人日’。而有些地区已经官方翻译为‘国际身心障碍日’或‘国际身障日’,都已被当地人认可且使用。”
荒弭看向孟简,说:“嗯,孟简说的确实没错。在官方未重新更正之前,现在需要的就是新媒体撰稿人和审稿编辑能够重视。”
“首先,意识形态得正确。有关于残障人士的报道,你们见过的最多类型是什么?”齐沓问。
“嗯……满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