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警方认为,如果这件香炉是真品,价值几千万,用这个数目去陷害一位区级官员,不是非常合情理。
这就等于绕了一圈,又转回来了。顾苒的舅舅想要脱身,唯一的途径,就还是证明这件宣德炉的确是现代仿品。
但是,沈思卓觉得,这已经不太可能了。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实物,可几位专家都不敢一锤定音,说是现代仿品,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
一连过了好几天,李警官的手续才走下来。
作为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两位老专家鉴定实物的时候,马教授就特意把他也带上了。
宣德炉极负盛名,是因为明清铜器开始使用黄铜,而不同于前代的青铜。由明宣德年始,宣德炉由此得名,并享誉世界。
宣德帝朱瞻基感宫中礼器粗劣,就令“御用监”重制, 包括香炉、方鼎、花瓶等。
明人吕震在《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
风磨铜是种铜合金,宣德炉即是用锌铜合金配制、熔炼、铸造的铜器。
宣德帝对这批礼器极为看重。反复设计、绘制,做成炉谱后,由技师讲出每个炉型的典故出处后,又多次筛选修改,由吕震或原工部官员吴邦佐交皇帝审核,通过后方可铸造。
铜炉铸成后,底款篆刻宣德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等集中。
宣德炉的铸造数量,有两种说法相对主流:一说五千多件,另一说则为一万八千多件。
宣德四年后,因进贡的风磨铜、白水铅(锌)用罄,便再未铸造。所以,真正的宣德炉仅于宣德三年(1428年)铸造,但因水准太高,极为精美,宣德五年后,就已经有仿品出现了。
因此,真正的宣德三年宫铸的香炉存世量极少,但也不是没有。难道,这一个真的是大明宣德炉?!
只是,天启六年(1626年)项元汴所著的《宣炉博论》已记载:“真者十一,赝者十九。”
几个人按照约定,准时来到了经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