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页

崔氏蹙眉:“他果真不是个书生?”

“这房子里的书杂乱无章,也没分门别类,四书这些本该常读的,倒放在最高的架子上,落了满满一层灰。哪个书生愿意放着这些四书五经白糟蹋?查到后院的时候,就见他睡觉的屋子里,放了许多把大刀,都是马上使的,桌子里藏着一个匕首匣子。这人也不是剑客,也不是暗卫,倒像是从哪个山头子里出来的。”

杨岑说了许多,明明有些谜题已经解开了,他却更是心烦意乱——本来么,不论是谁,天天让别人这么惦记着,心情都不会太好。

崔氏不忍心见儿子为难,上前帮他整整衣服,安慰道:“路到桥头自然直,身在高位,便总有些人惦记。咱们府里从开国以来,起起落落也有两三次了。只要不失了圣心,不过是些肖小之辈。防着就好,倒不必放在心上。好了,便在此吃饭罢——咦?你这腰上系的是什么?”

第114章 团圆

杨岑看看腰上玉带挂着的, 摸摸头:“都是平时戴的,娘你平时不都知道的吗?哪有什么稀奇的?”

崔氏伸手摘了他新上身的喜鹊登眉梢的香囊,问:“这是谁做的?”

只见上面的花样也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一对喜鹊绣得好, 其中一只在下面的歪头去瞅上面的,上面的俯首看下面的,两相对视,不由多了几分绵绵情谊。

“我也不知道。”杨岑不知道崔氏为什么会对着一个普通的香囊问来问去:“横竖都是咱们府里人做的。”

崔氏知道杨岑向来不在这些穿的戴的上面用心, 点点头, 也不再问。

“娘,我已经跟厨房说了, 一会儿就摆饭。”阿窈刚迈过门槛,崔氏马上就把香囊收进了手里。

杨岑乖觉地闭了嘴,他便是再笨, 也看出不对来了。

刚吃完饭, 崔氏便撵着杨岑和阿窈回去,只说:“要等都黑了,再磕着绊着, 也是不好。”

阿窈便自己推了四轮椅,等出了正院的门,看着左右无人,便走快了几步, 让松子远远跟在后头, 压低了声音,急切问道:“你知不知道, 赵州城有人造反?”

杨岑一下子明白了,阿窈今天为什么会这么反常。

赵家二老爷, 如今都被贬到了赵州城里做官,说是做官,走得这么远,无异于流放。这几年,阿窈虽然不提,但一旦出了事,到底心中牵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