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汉对丈人的信任很感动,说:“爹,你们放心吧,这上边的内容俺给你们简单说说。”
王老汉说了一遍,陆家人就保证绝对不会以次充好,送去的海货绝对干净。
临走前,王老太太硬塞了五十两银子给她娘,陆老太太死活不要,王志就想了个办法说,要把水桶里的鱼带走,算作买鱼的钱。
陆老太太拗不过他们,只好收了银子,心想两条能卖五十两,那不如去抢劫,这就是让他们收钱的借口罢了。
回航很顺利,初战成功,王志决定以后找机会将岛民的海货全收了,将海鲜作坊开遍整个海宁,甚至是整个大宋朝,再甚至是国外。
有族学的村子都不是一般的村子,至少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有钱;二、有人。有什么人?当然是有怀才的教书先生了。这两点,最后一点尤其关键,读书人何其金贵,而且大多数能读得起书的人都不差教书的那几两银子,而读不起书的村民肯定是拿不出读书那几两银子的,所以,恶性循环,越不读书越穷,越穷越读不起书,能读得起书的大多不愿窝在农村教书,读书不为入仕,不为报效朝廷,那不如不读书,有话老话说的好,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哪个人读书不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所以,王家驼子这么个以穷闻名的渔村,建成了十里八村第一个族学,这条消息像被洒入沸油里的大米,瞬间炸开了花。
周围的村子但凡沾亲带故的都来看热闹了,族学上梁这天,王家驼子是异常的热闹。也确实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
来看热闹的邻村人可不仅仅是为了看热闹,距离不太远,要是能沾亲戚个光,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读书,那不是更好。
族学是根据王志从系统里买的图纸建造的,前后花了将近八十两的银子,分为甲乙丙三个年级,按教学内容深浅来排的。甲班是启蒙的,乙班毕业可以考童生,丙班毕业可以考秀才。
“王村长,你们村行啊!都建这么大的学堂了!恭喜恭喜!”说话的是杨树村的村长柳大龙,五十多岁,和王安本差不多,话说的得体,但王安本愣是从他话里听出了几分酸味。但这不但没让他不快,反而让得意洋洋,他的村子,是十里八村最行的一个。
这杨树村在距离王家驼子二里地开外的东边,也临海,也一样的穷,但他们村没有王志,也没有城里的酒楼收海货,还是和过去一样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