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机器人项目

“没关系,我们现在只需要做初步的机器人,满足质量检测的需求,或者说满足简单的技术操作。”

张远也意识到问题,“一名高级算法工程师,年薪至少上百万,目前以我们公司的水平,想要请到这种级别的人物,估计也是一件难事。”

到了高级算法工程师这个级别的人物,根本就不再是招聘面试的套路了,还没等到他闯出名声,早就被大公司挖走,而且签订了多年的合同。

想要挖这种人才过来,不付出一大笔代价,根本不可能实现。

“近期我发现,哪怕是大公司的质检,依旧存在不少隐患,但是换做机器人识别,就可以将错误率大大减少。”张远斟酌道。

立远集团的问题就是出在质检,哪怕整个部门上百号人,依然存在漏检的情况,如果最后一步严格把关,那么也不会造成之前的后果。

张远心里深知,砸产品的套路只能使用一次,再来第二次效果绝不会有第一次明显,甚至会被人怀疑有炒作的嫌疑。

众所周知,人工的检测大多数是抽检,不可能每一台机器都完全检查一遍,抽检虽然极大的降低了产品故障的风险,却无法完全保障所有设备正常。

立远集团每个月几十万台的产量,如果每一台都进行严格的检测,只怕是一千个人,加班加点也不一定检查的过来,而且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大。

而且人工检测,必然存在失误的情况,每个人经验不同,也会出现各种遗漏项。

张远算了一笔账,一千名员工的工资,每个月耗费就有上千万,这么大一笔开支,如果用机器人来代替,那么无形中就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尤其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思维观念改变,都不愿意在车间底层工作,认为出去跑快递和送外卖更加自由,或许再过个十几年,工人的数量会大大减少,这对于传统制造行业,将会是一场巨大的冲击。

人工智能近几年高速发展,正好替代了人工生产的模式,可在机器人领域,世界仍然还在发展阶段,未来充满了机遇。

毕竟华夏制造业,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比重,这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环境,只要打出名声,至少在未来五十年内,张远完全不用担心销量的问题。

“割普通人韭菜,那不是我的初衷,要赚就赚那些大企业的钱。”张远信誓旦旦道。

互联网企业大多都是从普通人入手,通过掌握普通人的行为模式,推送相关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