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实验室

传统的制造业,大部分都没有实时的数据整理,都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搭配软件的辅助,形成前一天的生产数据,再呈批给领导审阅。

相对于精密化加工的行业,这种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那就是无法控制生产的关键因素。

气温、湿度、人工操作、设备的使用频率、甚至是电压的稳定性等等,这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产品质量。

例如有的产品,需要在室温20度的条件下生产,稍微偏差了一度,都有可能影响配件的韧性,这些因素是人为无法准确纪录的信息,也不可能专门有人进行时刻纪录。

万一出现生产质量问题,连出现问题的原因都找不到,最终只会造成大量的损失。

天启四代就是为了详细纪录这些数据,不仅是为了实时控制生产的环境,也是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数据参考,并且优化生产工艺的最直观的数据体现。

哪怕是在座的教授,面对如此详细的资料时,一时间也无法分析出其中的漏洞。

“虽然这些数据,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证实它的可靠性,但是仅从论文的角度来看,陈总的严谨性以及逻辑性,几乎毫无漏洞,若是换作几年前,仅这篇文章,就很有可能在某些大型杂志上刊登,这绝对是经典的模板标准。”

有教授不禁叹服陈旭的工作认真细致,如果不考虑他内容存在某些遐想的范畴,以及某些数据的可靠性,即便是在座的教授,都很难有人能与之比拟。

毕竟陈旭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也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级教育,在某些方面太过理想化,这些问题也确实存在。

至于数据问题,这是由于安格公司的局限性,只能在小范围的中小型企业施展拳脚,根本无法掌握大型企业的生产模式,因此陈旭可参考的范围也就相对来说狭隘了一些。

“去年,我曾去福力公司进行过调研,对于他们的生产模式,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要赶超他们或许还需要十年的努力。”一名七十多岁,白发苍苍的教授道。

“陈总的思维,的确值得安格公司考量,可是那只能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内容,不要太小瞧了别人,技术的沉淀与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