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姜中余和姜中良没有再去申海。
范昌华找了一整年,终于打听到海岸那边的台省有可以生产六十支针织的厂家。
几年前两岸已经恢复了‘三通’,为了考察实际情况,姜瑾年特意陪着李迩安还有范昌华一起前往台省。
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打听,他们终于找到了那家纺织厂。
和禹航、越城等地的纺织厂比起来,台省这边的厂子规模有些小,但他们的机器却远远比北边那些城市的要先进。
虽然姝色女装的名气还没有传到台省这边来,但软妹币的魅力足以让这边的厂家对他们以礼相待。
在李迩安阔气的拿出图纸定下近千匹面料并爽快的付了三成定金后,这家纺织厂的老总便亲自过来陪着李迩安一行人参观流水线。
姜瑾年是行外人。纺织和制衣几乎是两个行业,李迩安对纺织业也只是一知半解。倒是范昌华当年虽然纨绔了些,但到底家学渊博,对各种纺织机械及工艺都有所了解。
一入车间,李迩安和姜瑾年走马观花。他则在后面细细的观察每一台机器的运行,仔细到似乎恨不得看清楚那机器上拧了几颗螺丝,挂了几条纱线。
跟纺织厂的老总一起吃了午饭,再次回到厂里看了看半成品的白坯和纱线。拒绝了老总的晚饭邀请。
姜瑾年等人回到了暂住的酒店。
三人坐在套房外的客厅。
“怎么样?”
“北面现在确实没有一家有这样的机器。印染倒是好说,这是我们的长项,范氏的老员工随便找几个出来都能做得比他们好。
但是那织布的机器我们没有,恐怕以现在的技术现有的机器也改不成那样,他们的机器是圆形的,和我们的完全不一样。”说到印染时,范昌华是骄傲的,但说到机器他又十分懊恼。
他们不是没试过调试机器,但从来都没成功过。现在他才知道,原来这已经完全是两种工艺了。
李迩安道:“如果买几台机器回去呢?能操作好吗?”
范昌华愣了下,道:“他们肯卖吗?”
李迩安道:“钱到位的话,为什么不卖?”
范昌华已经习惯了李迩安忽如其来的财大气粗。
“如果他们肯卖的话,我相信我能弄清楚操作原理。而且你都砸钱了,再请个技术工仔细的教一下就肯定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