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跟秋叶晃生猜测的一样,只见周逸龙大手一挥,指着那把抗战大刀喊道:
“今天我就用这把兵器,好好跟你会会。就算你是一头猛虎,我也要将你砍成一只病猫!”
说完,一名苏军警卫在周逸龙的示意下,走到那个兵器架子上,将那把抗战大刀取了下来,交到了周逸龙的手中。
刚刚在远处观看时,周逸龙就觉得这把抗战大刀,有些与众不同。
受限于那个年代贫弱的国力,中民虽然抗日热情非常高涨,但很多抗战大刀,都是在一些民间铁匠铺子里打造出来的。
这些大刀不但用料很一般,手工也非常粗糙,战士们拿着它,经常在战场上跟日军随意磕碰几下,刀口就会严重卷刃,甚至刀身都会扭曲变形。
可以说,使用这种武器作战,真的就是在拿命跟小鬼子拼。
但能有什么办法?敌人打进了家园,不抵抗就只能做亡国奴,就算条件再差,也只能咬紧牙关抗日。
由于炼制技术和材料的粗糙,那时的中国,无法大量制作更轻快、锋利的薄背刀,只能强行将刀身加厚,因为只有加厚刀身,才能保证不会轻易折断。
但加厚刀身的代价就是,使得这把抗战大刀,变得像斧头一样笨重,在面对刀刃更长,更为锋利轻便的日本刀时,会明显处于下风。
如果不是武艺特别高强的中国战士,拿着抗战大刀,通常是打不到,拿着武士刀的日本军人的。
这一点,在戚继光的抗倭生涯中也有记载,他曾这样描述明军官兵,跟日刀作战时的惨况:
“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两断!”
意思就是说,明军的长兵器不如日刀灵活,短刀之类又抵御不住,明军士兵经常被日刀,一刀劈成两断。
这是因为日刀属于双手武器,长度通常在1米左右,比0。6—0。9米左右的中国单手刀要长,比双手矛戈又要短,刀身轻便灵活,单打独斗时,的确是非常难对付。
为了对付倭寇,戚继光最后发明了两大办法,一个就是群战时的鸳鸯阵,另一个就是散斗时的苗刀。
而戚家军的苗刀,其实就是吸收了日刀优点并进行改良的,更长一些的日刀。
所以,当现场所有懂武术的日本混混,看到周逸龙竟然选择了一把,既笨重又较短的抗战大刀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所有混混都觉得,这个洋人军官,只怕是真的不懂武功,要惨死当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