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把空间里面一切的物质运动调快,利用驱动辅助把光速对准真空传播三十万千米每秒1,让小世界的时间与现实同步。
接着安宁让那个重接近十多万吨,直径近百米的太阳以现实为准的按照一天24小时一圈的速度绕着陨石带上下旋转让其和外面的世界相对同步。
这太阳比之前创造的那个聚变反应团大了许多,要不然之前的十米直径,照整个世界就跟十瓦小灯泡照工厂车间一样。
现在大概相当于几千瓦大灯泡,每天只需要一定量的聚变燃料却能为整个小宇宙提供光芒。
而此时的陨石带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额,虽然样子没多大变化但内在却又很大改变。
比如说每块陨石被加上了自身的引力,虽然质量还达不到出现地球引力系数的标准,但可以用类似造太阳的方法把引力强行固定上去。
然后再用规则把这些陨石固定在原地,以防它们互相的引力牵扯聚成一个球,虽然一个小行星也不错,但终归太单一表面积相对小了很多。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一块拉直的布匹被强行戳出一些凹面,而一些陨石被镶嵌在这些凹面上形成相对固定的空间位置。
除此之外,还有大气层。
没错,大气层。
束缚在整个陨石群半径两百公里的球形大气层,大气压和外界地球相仿。
这面积就算是安宁的小世界大小了,足有两个地级市的辖区面积,虽然里头陆地占比很少,大气占比是多数。
安宁用引力束缚住空气范围,这些空气有的是直接从地球摄取,有的是直接用权限分解重组的,这么多空气不可能全都从现实摄取,要不然至少出现几个县面积的真空,或者导致半个省面积气压变低使人都出现高能反应。
所以大多数气体还是靠分解一块陨石获得,一立方空气的质量才用“克”计算,氢气氧气氮气的分子式和原子核结构还是记得的。
把其他物质拆出中子质子无视裂变聚变反应再组合成想要的物质对于权限来说都不是事。
前提是安宁的知识量要过关,不让连结构都不知道就算是驱动也没辙,就像是土壤这样里面包涵的一堆稀有元素一样还得去外面找。
泥土是复杂的混合物,各地泥土的成份不尽相同。但组成这些泥土的元素,主体无非是氧、硅、钙、铝、铁等,大多数以硅酸盐的形态存在,但植物生长还不能缺少碳,磷之类的。
至于合成大气层多出了很多中子,被安宁合成了一块比芝麻还小数十倍才几立方微米的中子星物质丢进太阳中心给这颗太阳加重。
几立方微米质量也有近千吨了,如果在地球地标随便一放就能沉得地心去。
之前安宁直接站在天台上吸空气,因为小世界和外界的气压差差点造成市中心大型气体漩涡,所以他才想到去市郊的。
此时的大气层和外界的差距……嗯……有些大。因为这里的大气氧气含量为……30……
这是安宁专门仿照石炭纪的氧气含量投放的,虽然地球原先石炭纪的氧气含量是42到35,这里稍稍降低了些。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定,那是因为安宁的小世界要迎接第一波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