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瓦肆的设施更加完善,建筑更加结实,再加上进瓦肆是要门票的,收到了钱瓦肆就越发的繁荣昌盛。发展到了大齐,这里甚至出现了古代版的流量明星,包括各类知名说书人、戏剧班子的角儿、皮影戏老板等等。
四人进了瓦肆,辰时三刻瓦肆已经开始营业了。
一路过了喧哗热闹的各个棚子,沈游还在带着他们往角落里走。
“小子,你要我们看得戏到底在哪儿?”,王汝南生平就讲究一个发乎自然,想说就说,想干就干,故而脾气直的不行。
“请稍等,即刻就到了”,沈游带着他们到了西门最犄角嘎达的地方。这地方就有一座勾栏。
怎么说呢?台上的演员比底下的观众还多。
底下的观众拢共也就他们四个人。
“沈郎君,您来了?”,戏班班主高高兴兴的冲过来打招呼。
“是啊”,沈游点点头,“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几位是我朋友,我带他们前来看戏”,
“好嘞,诸位郎君稍等,戏马上就开场”,班主拱手一礼告辞离去。
四人找了凳子坐了下来,安安静静的等戏开场。
锣鼓一响,戏台子上当即上来了一个少女。少女穿着一身普普通通的麻衣,全然不像别的戏班子那样穿着戏服,这位小娘子上来对着观众先喊了一句:“季家阿哥,阿月采茶去哩”。
底下的齐桓颇有些惊讶,这位小娘子没用戏腔唱曲,而是直接用了大白话,不过声音清越嘹亮,还是能够听得出戏曲演员的功底。
紧接着,这个阿月就开始唱起了采茶曲“溪水清~溪水长,茶山上~好呀么好风光……茶歌飞上白云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