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过了县试、府试才算是童生,别管什么考试,都得考四书文、五经文、试帖诗、策论。

一切考试的根基都来源于四书五经。

而古代老师教书的统一套路就是跟读、背诵、讲解。一个学生光是背熟四书五经就得三四年。

不幸的是,这三位显然是自以为背熟了。真到了要上考场,从考官为了显出自己水平而出的偏难怪题中获得灵感,成功破题,这个前提条件是你得知道这句子是从哪儿来的啊!

比如说,“王速出令反”这个题目,考生要是憨不拉几的以为是皇帝速速下令,让你造反,那你就完了。因为这个题目出自于《孟子》的“王速出令,反其旌倪”。也就是说,考官把下半句话搭在了上半句话里。

这种奇葩题目,沈游初次看到的时候都觉得……考官也挺难的。

科举出题要求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拢共就这么多句子,这么多年来题目都被出干净了。考官们迫于无奈,只能出搭截题。

更惨的是要是考官们出题水平太次,那是要在士林中被别人笑话的

搭截题又偏又难又怪,怪不得古代考官难做、学子难当啊!

来当考官的大佬们想割韭菜还得先拼命给韭菜们设置障碍,以免韭菜们水平太次,导致自己收到的小弟水平太烂。

沈游感叹完前路漫漫,完全不敢坐在陈靖他们身边,生怕学渣们手抖得写不出字来。

她放空了自己,干脆跟着这三个学生一块儿再度梳理自己的培训体系。

整个生病期间,沈游让齐桓寄送了大量的题目,从最底层的县试到最高的殿试,全部的八股文、策论、试帖诗。

尤其是八股文,每一道题目沈游都要翻到出处,根据当年公布的成功通过考试的考生试卷来总结出学生们的破题思路、考官们对于这个题目的文章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