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游想想都知道,周恪失败的原因极其复杂。

一来内阁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内阁虽然窃取了部分皇权,但皇帝要想收回这部分权力就极为轻松。内阁固然制约了皇权,但依然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

二来大臣们内部都不统一,官场党争、权力倾轧极其严重。阁员可不好当,敢于任事被指责擅权弄权,唯命是从被指责懦弱庸碌。

反正就是个小悲催,天天夹在皇帝和百官之间,里外不是人。

当上了阁员,不想庸庸碌碌的,要么你跟着皇帝干,要么你跟皇帝对着干。

阁员内部都不统一,更别提底下的百官了。

什么同年、同乡、同袍、同科……只要能找着一个名目就能够勾连结党。

三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全部的内阁大臣都是在一场一场的儒学考试里磨出来的,接受着儒家最正统的教育长大的,他们极难以突破自己。他们或许在无意识中与皇权做了斗争,但却很难以认识到本质。

沈游算了算了,整个大齐有勇气动用“封驳权”、明确意识到自己要限制皇权的,估计只有进了内阁中的极少数人。还得是内阁中顶顶聪明、手握权柄、与皇帝斗争多年的人。

这种人多数脑子聪明、政治嗅觉敏锐,与皇帝的斗争经验丰富。

最重要的是,够疯狂!

一个活在三纲五常、忠君教育下,还是进士出身的士大夫,有了限制皇权这种想法,简直像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疯子。

而周恪是最激进的一种,他觉得一个国家可以有首领,但根本不该有万世不变、君权神授的皇帝。

周恪必定复盘过上辈子的经历,他势必清楚的知道,即使他没有过劳死,最好的后果也就是安然归乡罢了,人走茶凉、被推倒清算才是官场常态。

因为皇帝生杀予夺,无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