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于半个朝堂的文官都在思索,这是不是文武之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武将们已经不愿意被文官们压制了。

就以项明为例,没有任何的功名在身,一个纯粹的军户,能够干到正二品的尚书,掌管全国军事,其背后透露的,就是武将的崛起。

更隐晦一些的,是秦承嗣在背后撑腰,他要改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于是满朝堂的文官们作为既得利益者,谁都不肯让这事发生,这才有了今日这出大戏。

叶玉泉代表文官,要求文官为统帅,率领武将出征。项明代表武将,数次试图绕过该话题,乃至于不惜抢话,以军情紧急为由,要求秦承嗣速速发兵。

而秦承嗣呢,他端坐在龙椅之上,心里有偏向,面上却还要调和。

因为这是战乱的年代,他不能失去为他打仗的武将,但也不能失去治国的文臣。

至于像沈游、周恪那样走文武合一或者并重的路子,那对于秦承嗣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他承袭了先帝留下来的基业,得了精华,自然也要接受糟粕。

别以为他接手大齐的时候,大齐已经是满目疮痍,就意味着秦承嗣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破船还有三千钉呢!

事实上,大齐绵延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十七年了,在王朝中算作寿命长久的了。

多少百姓,祖宗数代人都活在大齐。光是秦承嗣姓秦,就吃到了大齐的红利。否则他能那么快平定北方?

像沈游、周恪这样的,迄今为止还有人觉得他们是乱臣贼子。尤其是周恪本人,得中六首是多大的荣耀,他不思皇恩浩荡,竟敢谋逆,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若不是周坪为大齐死战殉国,其家族却惨遭秦承章迫害,大众自动为周恪找到了谋反的理由——昏君无道。否则这乱臣贼子的名声,周恪和沈游还得继续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