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2页

至于诗词的文光,文道气运的光柱,都只是“气”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儒道修士的修炼过程说到底就是——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胸有浩然气,自能口吐惊世言。

反之,若无一股文气,即便口出锦绣,也不过是美则美矣,并不会通过诗词文光显示出来。

这也是天仙界的儒道与中土世界,最大的不同之处。

中土世界里书写诗词文章,不会是消耗作者的一些精力,睡上几觉便可恢复。

天仙界儒道当中,书写诗词文章,却是在消耗作者的积攒的“气”。

等于是将之前积攒的“气”吐出来,变成了文章。

正因为如此,秦枫能够做出蓝色文光,还是蓝光三尺的《考场作》,足以惊动儒家圣人的原因。

做出过大成诗,秦枫文气的上限就可提高,也让他更加接近以儒道真正入天人的门槛。

以秦枫自己从两本修炼书籍中的推算,一首蓝光三尺的大成诗篇,差不多相当于苦读三十年的养气功夫,虽说晋升天人境看的是机缘,并非是水磨工夫,但基础的“气”也很重要。

虽说也有一路高歌猛进,年少之时就直入天人的妖孽,但凤毛麟角。

即便是一鸣惊人,一朝顿悟入天人,一入天人即浩然的大贤,多是经历了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的默默无闻,打好了足够的基础,才能厚积薄发,晚成大器。

所以说,一首大成诗篇对于才到天仙界,儒道根基一穷二白的秦枫来说,等于省却了至少三十年苦修,的确是极大的助益。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秦枫一首大成诗作,几乎耗尽了之前在下界积累的“气”。

接下来的曲水流觞文会,秦枫很有可能陷入无“气”可用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