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阿道夫的征兵大乌龙

AI创世纪 武装的先知 2247 字 2024-05-20

1913年5月24日,阿道夫希特勒身背一只盛着他全部财产的破口袋,最后一次踏出了曼纳海姆单身公寓的那扇双层大门。他在维也纳唯一的朋友汉尼希后来曾回忆说:“我看见他走了,心里感到很难过。我失去了一个最好同伴。他理解曼纳海姆的每个人,能助人时便助人。”此时阿道夫希特勒离开了维也纳,前往慕尼黑去寻找他未来的前程。

投影人对阿道夫希特勒说道:“阿道夫,抵达这个城市时,你还是个大小伙子,离开她时,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了。你现在已经变得冷静严肃,成功的克服了精神上的分裂。在这里,你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政治观点,已初步形成,我想以后你也不会将之抛弃,只会在以后来详细地加以充实罢了。”

阿道夫希特勒对投影人在脑子里说道:“在这间单身汉公寓里,我住了三年零三个半月。这里曾是我的家、我的避难所。但是我是一个战士,我要用我自己的方式到慕尼黑去战斗!”

阿道夫希特勒之所以想要到慕尼黑去,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始终是一个德意志人,日耳曼人,而并不是一个奥匈帝国人。他的故乡布劳瑙,也曾经属于德意志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布劳瑙的统治权曾四易其手。最初是南部德意志的巴伐利亚王国的一个城市,1779年根据战争条款被划归奥地利。1809年至1816年间,布劳瑙因战争又回归了巴伐利亚。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重组,布劳瑙于1816年被巴伐利亚放弃。自此,布劳瑙最终就成为了奥地利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个靠近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州的边境小城,布劳瑙与距离遥远的维也纳联系,还不如与距离很近的慕尼黑的联系紧密。

因此,当阿道夫希特勒到达慕尼黑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这城市对我是那样的亲切,好像我曾在里边住过多年似的。”

打从第一分钟起,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维也纳希特勒听惯了多种语言与德语混杂的嘈杂声后,在慕尼黑这个纯粹的德语区,

连人们的说话声音在他听来都是和谐悦耳的。

就这样,阿道夫希特勒在大街上如一醉如痴地漫步了半小时后,他来到了施莱斯默大街,这里正是施霍宾区,即学生区的边缘,施莱斯默大街由此向北延伸。走过两幢房子后,他便来到三十四号,这是波普缝衣铺。该店的窗口贴出一张手写的告示:“有房出租,设备齐全,人品端正者可租用。”在这张告示的指引下,阿道夫希特勒上了三楼,遇到了他的房东波普太太,并且很快就和波普太太谈好了房租,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在这间房里住了一年多。

在这一年多之中,投影人为了让阿道夫希特勒弥补过去他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教育的缺失,就建议他经常到慕尼黑的各大图书馆里面去借书,从书本中汲取更多的知识,以备以后做大事时的不时之需。

这个时期,房东波普先生和波普太太,经常可以看到阿道夫希特勒一个人从图书馆回来匆匆地回到楼上,腋下夹着几本厚厚的大书,在这之后他常常在家一呆就是几天。他就像个隐士一样,闷在房间中

,从早到晚都在读他的又厚又沉的大书。

而在房东波普先生和波普太太不知道的情况下,投影人就在他们楼上的这间小房间里,一直在指导阿道夫希特勒那些他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籍。这些书籍里面包括: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有最崇拜的反犹太音乐家瓦格纳的好朋友尼采的哲学著作等等书籍。同时投影人还教给他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帮助他了英国的著名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著有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另外投影人还帮助阿道夫希特勒了一些超自然领域科学方面的书籍,比如恩斯特赫尔比格所著的《冰盖理论》,这本书声称,曾经有一个“超级人种”从某个星球上被驱逐出来,由太空乘坐飞碟来到了地球,在古老的亚特兰蒂斯岛居住下来,创造了非常先进的文明。传说在亚特兰蒂斯那次大地震之后,有一部分亚特兰蒂斯人乘船逃离,并隐藏于地地壳深处,躲过了一次次大灾难与大变动。一部分的亚特兰蒂斯人在中国的西藏落户下来,这些亚特兰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