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有一些颇具进取精神的科学家,则继续进行
了硅晶体管的研究。当时有八位工程师从肖克利有研究机构里出走,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被称为“八叛逆”。而“八叛逆”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又创办了英特尔公司,而他们两个都曾经在第51区工作过,并且受到过伯纳德明的指点。在仙童工作过的人中,斯波克后来成为国民半导体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则创办了amd公司。从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在硅谷遍地开了花。
除了半导体工业,硅谷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著称。施乐公司在palo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对象的编程),gui(图形界面),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后来的许多著名企业都得益于施乐公司的研究,例如苹果和微软先后将gui用于各自的操作系统,最终诞生了现代广泛用于计算机行业的可视化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而思科公司的创立源自将众多网络协议在斯坦福校园网内自由传送的想法,而实际上,斯坦福的校园网是那些从第51区回来的一些教授和科学家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网络。
但是当硅谷的信息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之后,美国人则把这一切得归功于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并非
是他们复制的外星人的技术。
美国有了外星人技术的助力,在科学技术上已经突破了过去的瓶颈,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车道。
但是与美国走上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快车道相比,苏联方面的情况就不那么让人乐观了。
首先是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去世;1985年3月,契尔年科去世。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苏联人和整个东方阵营连续安葬了三任苏联的一把手。三任国家元首在三年之内全部死亡了,平均一年死一个,放眼世界近现代史,这可谓一大奇观了。让整个华沙条约组织的东方阵营都沉浸在死亡的气息之中。
1973年阿富汗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立即支持亲苏的政党如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加紧使阿富汗在经济上依赖苏联,反对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巴基斯坦。历届阿富汗政府虽然都曾试图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终。
1978年,人民民主党激进分子推翻了阿富汗政府,暗杀了第一任领导人,组织新政府,并由党魁奴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国家元首,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长会议主委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苏联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在
政变中上台。当卡尔迈勒推行俄国化的企图遭到武装反对时,他要求并接受苏联援助,对反对派进行镇压,导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1979年底,苏军集结10个师的兵力,大举入侵阿富汗,使阿富汗原来各派力量的流血军事政变,演变成阿富汗游击队与入侵的苏军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民族战争。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耗资200多亿美元。
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成了苏联日夜不停的“流血的伤口”。
整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连死了三个最高领导人,接着又介入了日夜不停流血的阿富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