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

故事的最后,周柏舟告诉他,桥下河水不舍昼夜地流淌,温良的遗言说,他一生不曾后退,永远朝前,而这一次当他终于走到终点,见到天高海阔,他就会折回来,你只要活着往前,他就能从死地回返。

你来我往的三重寓意,是石桥和天桥上向两方的分别,生死的歧轨,感情的重逢。

这不是适合改为电影的小说。

隐晦的寓意,繁琐的细节,节奏缓慢,大篇幅的独白。

相比于汤圆酒糟长篇环环相扣的情节,这更像是他随意写出,来虐一虐读者的产物。

孟淮明的备忘录里记录了导演关于这部片子的改编要求,硬性的一点是要取缔掉大部分两位主角在十八岁以前的经历,这不用提点,孟淮明都能准确操作。

不好办的是孙导还执念着他成名作的少年情怀,要求将高考后约见的那一场戏写出风格写出氛围。

至于是什么氛围,孙导自己也讲不清。

他磨光了灵性,还在妄图找回那惊鸿一瞬的激情辉煌。

要求叠加下,就已经相当于要把小说的结构打散。

全文三万字至少有一大半是回忆,砍掉了,重点就要转移到代表“梦境”和“现实”的时间线上,而这些在原文仅是三言两语。

说白了最后还是靠编剧瞎掰。

孟淮明接耽改剧的经验不是没有,但这种风格的本子还是第一次见。

之所以抢着要,挑战自我的成分比较大,加上汤圆酒糟确实是个可以依傍的笔名,他本人也挺喜欢他的风格,当时就拍板接了。

后来阻碍过大,孟淮明自己又诸事缠身,付了违约金当起甩手掌柜。

可现在这部小说于孟淮明意义就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