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白九嘬了嘬牙花子,拿起了桌子上的一张照片,照片是秦柏儒在马场照的,照相师傅的手艺不错,光和影抓得很准,将秦柏儒的五官勾画得分外清晰。

白九看了看照片里的人,又看了看自己摆弄了小半宿的死人,奇怪道:“怎么不像啊?难道是我手艺潮了?”

带着这个疑问,白九蹲下身,盯着死尸的脑袋,想起了和师父学艺时,师父说的一段话:“好徒弟!给尸体收拾容貌是一门大学问,因为好些个横死的人面目全非,要想让其妥妥当当地入葬,你就得恢复他们的头面;要想恢复他们的头面,你就要懂人的面目特征;你只有抓住了人的面目特征,才能驾驭这门重塑人脸的本事。天下面孔虽然各不相同,但五官排布却有规律可循,是为:头面双目中间取,面阔五分眼占二。手按下颌与眉平,眉鼻横平与耳齐。若要笑,眼角下弯嘴上翘;若要愁,嘴角下弯眉紧皱。若要善,观音面;若要奸,三角眼;若要恶,眉眼鼻口挤一撮……此为骨像皮囊之精要,不但要横看,还有侧看,侧看之法,名曰:四高三低……”

白九一边回忆师父所传的方法,一边端着秦柏儒的照片仔细端详。

“师父说过,人脸的垂直轴上有四高三低,‘四高’的第一高是额头印堂,第二高是鼻尖,第三高是唇珠,第四高是下巴尖。‘三低’中,第一低是两个眼睛之间,鼻额交界处,第二低在唇珠的上方,也就是人中沟,第三低是下唇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陷。这高低的深浅变化,决定了一个人的面貌特点,尸体虽然脑门被打烂了,但是颧骨以下的骨像基本还算完好,撇开皮肉不谈,这尸体的面相和照片上的秦柏儒的吻合度也太低了。按理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啊!”

白九坐在地上,盯着照片思索了一阵,从背囊里扯出了一把裁缝量体用的皮尺。白九小的时候,跟师父一起出门,给人操持丧事,遇到过不少横死的尸首,有缺耳朵的,有缺鼻子的,还有缺胳膊、缺大腿的,这些尸首缺的零件要是实在找不到,就得用木为骨、泥为肉,做个假肢安上去,这也算落了个全尸了。

这制作假肢可有讲究,必须跟人家尸体能配上,咱就拿这腿打比方,你要是随便弄一个大不大、小不小、长不长、短不短的假腿给尸体安上去,别说事主不给钱,打你一顿都是轻的!所以,打白九记事起,他的师父就给他讲人体的比例,有道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经。”干货就七个字:立七坐五盘三半。啥意思呢?就是人体在解剖中的比例,都是以头的长度为单位来衡量高度的,总体是以七个半头为标准。虽说期间会由于种族、年龄、性别而有所差异,但一般成人人体的比例,国人都在七个到七个半头之间,洋人则大概为七个半头长,少数人为八个或八个半头长。尽管人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体型的变化,但这些体态变化并不会影响人体的比例关系,只会引起视觉上的差异。这种人体比例的捕捉,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称为——画骨!在白九的手里,只有把握准了骨像,才能用木头和面泥造出协调的假胳膊、假腿。

白九抻开了皮尺,在尸体上一搭,按着比例一计算,顿时得出了结论。

“这尸体不是秦柏儒的!”白九眼睛一亮,伸手扯了扯尸体身上的衣服,将上面的褶皱抻开,拉伸平整,抬起尸体的胳膊,一拽袖子,顿时验证了刚才的结论。

这衣服肩宽、袖长、腰粗,极不合身,说明这衣服根本不属于死者,而是从别人的身上扒下来给尸体套上去的!

“如果死者不是秦柏儒,那他又是谁呢?”白九带着这个问题,解开了尸体的扣子,在尸体的皮肤上一寸一寸地搜寻。

突然,尸体大椎穴上的一个红色的出血点引起了白九的注意,这处出血点极其细小,堪比针尖儿,颜色呈紫红。

白九轻轻捻起刀锋,缓缓地将那片皮割开,轻轻一挑,便从肉里抽出了一根细若毫毛的吹针!

吹针也叫吹箭,原本是亚马孙河流域及中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的美洲原住民最常使用的一种狩猎工具,吹管一般由一段一米长短的热带棕榈树树芯制成。别看工艺简单,但是吹发极其精准,白九小时候玩过,上山射兔子,五十步内,几乎百发百中,三十步内,射出的吹针可以钉入大树的树干,二十步内,射出的吹针可以牢牢扎入墙壁。

白九垫着毛巾将那根吹针放到光下晃动了一下,纤细闪亮的针身上折射出了一抹暗黄色。这足以说明,针上是淬了毒的!

白九眯了眯眼,将针凑到鼻尖儿上,轻轻嗅了嗅,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