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哈哈,平君妹妹还是这等淳朴善良。”

病已却没有像张彭祖那般开怀取笑妻子,他眨了眨眼,想起自己之前的发现,也许……驾崩的大行皇帝并非是他们心中认定的所谓陌生人,而是……

他看着平君坦率纯真的侧脸,她正与彭祖在孜孜不倦的拌着嘴。

他不觉莞尔一笑,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决定无视。

正如彭祖所言,谁是皇帝,谁会继任当皇帝,这些复杂的国家大事用不着他们这样的俗人来操心,所以何必庸人自扰?

有些事,不知情和知情对他们而言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大司农田延年上书,霍光接过书简,抖开。

承明殿静得只听见哗啦啦的竹简抖动声响,田延年热得汗流浃背,他对面正坐的霍光神容憔悴,目色黯淡,灰白相间的须发间同样是细汗密布。

竹简声大作,这回不是霍光在翻阅,而是他已气得手指发抖。

田延年察言观色,趁机上谏:“商贾预收这些入殡的不祥器物,指望高价沽售,赚取暴利,此等行径实非民臣所为。臣以为当收没入官。”

刘弗死得太仓促,搞得死后的丧仪也一并仓促,许多事物让人准备不及。田延年身为大司农,管理着国库经济财政的调用,他的话说到了点上,也说到了霍光的心坎上。

为解燃眉之急,以官家姿态没收那些器物,这已经是目前能想到的最一举多得的办法。

霍光颔首,阁下竹简:“就这么办。”环顾四周,疲劳了数日的臣僚们皆是难掩倦容悲痛之情。他不禁想起小殓时,皇后哭昏在殓着金缕玉柙的大行皇帝身前,从那之后便彻夜不眠的守在前殿,再不肯回掖庭。

不期然的,脑海里又浮现起刘弗临终嘴角那抹讥讽的笑意,霍光背上滚过一阵寒意,生生的逼出一身冷汗。

他死了——那个八岁由霍光一手抱上天子御座的孩子已经不在了!

活了二十一岁,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同样也没有给这位生前辅佐了他一生,却迟迟不肯归政的老臣留下任何值得期待的东西。他似乎输了一辈子,却在临了终于给予了他的公卿们最沉痛的一击。

没有子嗣!没有希望!如此的突如其来,如此的措手不及,彻底打乱了霍光等人努力维持好的全部和谐。

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留下的残局吗?

霍光摁着发痛的额角,哑着声问在座的每位同僚:“再议议,诸位再议……”

再议也议不出更好的想法了,大行皇帝刘弗没有子嗣可以即位,所以只能从兄弟中挑选即天子位的人选——孝武皇帝刘彻一共有六个儿子,如今还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广陵王刘胥。

刘胥是已故燕王刘旦的同胞弟弟,刘旦是如何死的,想必没有人不清楚。霍光并不中意刘胥,因为如果选刘胥当了皇帝,他这个首辅大司马大将军必然不会有太惬意的好日子可过。何况,刘胥年纪大了,在广陵称王多年,颇有治国手段以及政治势力,仅凭这点就能肯定他绝对不是一位容易相处善主。

毕竟天底下能像刘弗那样好控制的皇帝又有几个呢?

所以他在踌躇,虽然很多人都说刘胥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可他还是迟迟疑疑的没有做出最后的表态,只是对诸人反复念叨着:“大家再议议……”

承明殿内一片寂静,偶尔有几声清淡的咳嗽。这些跟着霍光混了许多年,一路风生水起的公卿百官个个练达得比狐狸还精,霍光的真实意思不用完全说出口,他们已全部猜透了他的想法。

只是刘胥是孝武皇帝唯一活于世上的子嗣,不立刘胥怎么都说不过去。

“这里……有份奏疏。”霍光抬起头,从身边一堆的书卷中抽出一卷套了帛袋的,然后递予离得最近的丞相杨敞,“大家不妨看看。”

杨敞抽出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嗣。”

作为霍将军府曾经的长史,杨敞太了解霍光为人和喜好了。霍光诗书不通,却特别喜欢引经据典,上书之人显然摸透了他的喜好,所以举周朝事例,说什么周太王姬亶父废长子姬太伯而立三子姬季历,而周文王姬昌更是舍弃长子伯邑考立了姬发为王。奏疏上短短数行字,却以周制为据,说清了废长立幼的可行性。

因为太了解霍光,所以更清楚这份奏疏由霍光传递过来的分量,杨敞匆匆看完,心里已有了考量。这份奏疏从杨敞手里一个个传了下去,大家最终有了肯定且一致的答案,广陵王刘胥比大行皇帝刘弗要年长,当初孝武皇帝刘彻在卫太子之后没有选择刘胥即位,本身已经说明刘胥是不适合当皇帝的。既然当初孝武皇帝没选刘胥,那现在他们这些臣公更不敢选刘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