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柏水又看看俞北,“我得先过去,到时候万一有什么事儿你赶紧跟我说。听见没?”
“出什么事儿了吗?”
“暂时不清楚,你好好答辩,别的先不管。”
“好。”
俞北的论文主题是“如何从审美的角度翻译英语文学的诗歌和抒情描写片段”。在金柏水的推荐下,重新着重阅读了很多经典英语原著,以及经典版本的翻译;又在冷门和新兴作家等没有现成翻译的作品中选取喜欢的篇章进行了翻译。
对金柏水突然的到来有些纳闷,不过这不至于影响他的发挥。俞北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地进行了五分钟的阐述。
点评的时候,坐在第一排的冯老师先说话了:“首先,主题就有些模棱两可,以审美的角度到底是个什么角度呢,主题不清楚那么相关的文献翻译是怎么完成的呢?”
“刚刚在研究方向里我有说过,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普通对于翻译的要求更偏向于‘懂’,即把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帮助想要了解原本内容的人以能看熟悉的形式读懂那些内容。但是,如果只是进行这样一种简单的转化,文字或者文学的审美感很可能会大大减少;尤其对于文学作品,可能有的人读过粗制滥造的翻译版本后会怀疑原作为什么可以会被称之为经典;抛开作品本身的立意,注重审美的翻译,意在保持原作的韵味或者用本土的文化传递出那种美感。我的文献翻译就是基于这个立场,挑选了一些近代的诗歌和我感兴趣的一些其他英语语言国家的优秀作品进行翻译。”
冯老师用一根手指撩开报告的一角,不知道看了还是没看,又抬头蔑了俞北一眼,“你说是基于美感翻译,那这些翻译谁来评断是不是有你所谓的美感呢?”
“美感可能不会有具体的标准限定,文化背景的不同更是导致理解的不同。目标语言不仅需要清楚转述源语言的意思,更是要融汇源语言的文化习惯,再用目标语言受众能感受的方式加以润色,当然也不能曲解原意。一些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其中一个经典就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两种语言文化的审美性都被很好地囊括。显而易见,这些经过打磨和修饰,深刻理解原作后贴合我们文化背景的翻译,通常被认为是有美感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