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屋墙,低矮、单薄、简陋,走进去大约只有约4平方米大,模样非常像大杂院里墙根儿下搭的违章建筑,偏偏它还就搭在和巍峨壮丽的皇宫、旧城区广场的圣米库拉什大教堂背后,近在咫尺的一条巷——黄金小巷里。
平果想,卡夫卡创作的《城堡》中有多少是来自这里的灵感呢?比申城的蜗居还要蜗居,当然需要来一场《变形记》。
黄金小巷22号,一个享有世界大作家的故居,卡夫卡的。
人说,卡夫卡是奥地利人,怎么会在捷克。
不要说平果记错了,事实上,捷克人也从没把卡夫卡当捷克人。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讲德语。但他出生在捷克,一生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布拉格,只是他始终处于德国语系的圈子里,说的写的都是德语。据说,至今,捷克国家出版社也没有出版齐全卡夫卡的文集。
可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卡夫卡依然是大师级作家。
二战后许多现代文学的流派都受他的影响,法国的大师级作家萨特、加缪都尊他为师长。
有人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的关系。”
平果母女俩嘘唏不已,在黄金小巷里,看到的22号卡夫卡故居,居然是这么一间低矮、简陋、可怕的小平房。
走出很远了,平果脑海里依然是小小的门面上涂着蔚蓝的颜色,进屋后必须一直得低头哈腰,否则,头就要碰到天花板。屋内面积也似乎仅有10多平方米。
卡夫卡获有法律博士学位。最著名的几部小说包括《城堡》、《变形记》、《审判》。故居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展出了大量的照片。
从卡夫卡的童年到最后离开人世。还有他的手稿。很多他的作品在生前是没有出版的。卡夫卡曾经留遗言让他的好朋友ax
od把他所有的手稿都销毁,但他的朋友食言了。也多亏他朋友没有遵守承诺,却在卡夫卡死后,把他的手稿整理出来,并且出版,才被我们阅读与欣赏。
卡夫卡从此成为二十世纪作家先驱。
平果不禁有了悲悯情怀,觉得卡夫卡的小说思维与风格有时过于阴暗,也许,正是因为与他的童年故居狭隘黑暗生活以及瘦弱胆怯的性格有关吧。
有一张照片是5岁的卡夫卡,眼睛里有着很多的纯净、惊讶与疑问。
卡夫卡从小都想逃离他出生的地方布拉格,在有生之年,却没有一次逃离成功。父亲herann kafka是一个商人,来自于一个农村家庭,服完兵役后,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积累财富。
在卡夫卡眼睛里,父亲是个暴君,无论是对待他的员工,还是他的孩子,他总认为他的孩子们太糟糕。
据说,卡夫卡有一次被暴打之后,给他父亲写了一百页的信,讲述他的童年所受的各种创伤,以及他的父亲是如何嘲讽卡夫卡对所热衷的事情的,但是他又不敢寄出。
平果更加确定,布拉格老城区神秘的街道、教堂和宫殿,迷宫般狭窄、短促的街道和小小庭院以及巴洛克式的雕像,喧闹的酒吧和旅馆,桥梁和河岸都是卡夫卡创作的灵感来源。
但不管怎么说,平果还是真心的为卡夫卡遗憾,也为布拉格这座文化遗产城市惋惜。
确实,再次站在查理大桥上,目光所及的远处:粉灰色的墙、橙色的屋顶,沿着碎石砾铺成的小巷延伸下去,充满噩梦般的感觉,就像卡夫卡笔下的世界,卡夫卡那双忧郁、淡定又惊诧的眼睛,不仅在纪念品商店出售的t恤和茶杯上注视着行人,甚至也出现在布拉格街头的广告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