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正式开拍,一切进展非常顺利。

用大卫·科波拉在片场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元,你超出我的预期。”

金斯米尔更满意。

作为原作者,第一次担任编剧,压力巨大。

好在剧组愿意听她一个新编剧的推荐,启用了初一·元。除了发色与瞳孔不符合她的原著描写,其他一切简直是书里等比例抠出来的艾尔莎。

不,不对。

“初一·元,饰演出我想写、却没能写出来的艾尔莎。”金斯米尔在内心纠正。

艾尔莎被父母操纵且标价出售的童年,逼出她的虚假人生,她渐渐从中发现乐趣。

面对不同的人,人格切换自如。

她本人一直足够清醒。

因此,当婚姻走入死胡同……

格特指责艾尔莎试图用孩子来拯救他们的婚姻,艾尔莎回答:“这不是拯救,而是寻找灵感。”

……

艾尔莎发现孩子不是解决之道,丈夫的确难泥一滩。决定把格特栽赃了事,搞死算球。

反正不是第一次。

等艾尔莎联系被她控制长达十余年的富二代爱慕者……结果发现这个社会,男性不过一丘之貉。

和富二代真正开始关系的第一天,对方居然向艾尔莎展示豪宅无处不在的监视设备?

被控制——彻底触碰艾尔莎的逆鳞。艾尔莎决定结束新游戏。

此时,被栽赃的丈夫,居然在她布下的天罗地网下挣扎求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公开求饶,并没有一烂到底。

艾尔莎决定以胜利者的姿态浴火重生,完成一次新的假人格塑造。

爱慕者死去,自己成为受害者,格特是失败却发誓改过自新的丈夫,一切如艾尔莎所愿。

……

“我写的艾尔莎,只有从受害者到加害者一重转变。婚姻的不幸,迫使她绝地反击。”

金斯米尔琢磨,“被初一·元更改后的艾尔莎,从来都是加害者。婚姻甜蜜的那段时光,艾尔莎准备从此经营天堂,不再涉足地狱。”

“可惜,格特不够格让艾尔莎一直做甜心,他只是个享乐自私、朝三暮四的普通男人。”

“初一·元,真正演出了艾尔莎既是最好的女孩,也是最坏的女孩。”

……

元初一从大导身上,学到足够精彩的调度与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