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尔
二阿布阿塔
三达什提
四巴亚特托尔克
五阿夫沙里
六胡马雍
七伊斯法罕
八塞加赫
九查哈尔加赫
十纳瓦
十一玛胡尔
十二拉斯特潘吉加赫”
每一种“达斯特加赫”内又包括有前奏曲、四部主曲、装饰曲、小曲、插曲等“摩都剌特”,这些固定的“摩都剌特”也各有其名。印度人的“拉格”与波斯人的“达斯特加赫”是异曲同工,印度的音乐有时在同一首曲目同时放入两种的“拉格”,“拉格”再分成“母拉格”及“子拉格”,每个“拉格”都对应着特殊的季节与情绪,一支“拉格”即尊定整首曲子的基调,而“塔拉”是“拉格”的节奏。每一种不同的“拉格”配合不同的“塔拉”可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波斯人的音乐使用十二种“达斯特加赫”,其中“舒尔”、“玛胡尔”、“胡马雍”、“塞加赫”、“查哈尔加赫”、“纳瓦”、“拉斯特潘吉加赫”为正调,而“达什提”、“阿布阿塔”、“巴亚特托尔克”、“阿夫沙里”和“伊斯法罕”则是副调,它们是由正调派生出来的,被波斯人称为“阿瓦兹”。波斯人认为这些“达斯特加赫”各自表现不同的情绪,如“纳瓦”表现平安,“胡马雍”表现幸福,“塞加赫”则表现痛苦和悲伤。此说正与印度人对“拉格”的定义类同。
每套“达斯特加赫”必须包括四个部分,以散板序奏“达拉马德”开始,接下来依次为“阿斯勒阿瓦兹”、“塔拉尼夫”,最后在“兰格”中结束。每套“达斯特加赫”的首尾使用同一调式,这一调式名也就成为这套乐曲的标题,如“纳瓦达斯特加赫”、“舒尔达斯特加赫”等。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结部由各种程式化的曲调即“古谢”构成,“古谢”可以使用其他调式。“古谢”可长可短,有时用地区命名,如“热布尔古谢”、“拉万迪古谢”。有时用人名命名,如“胡马雍古谢”、“曼伊古谢”。在十二“达斯特加赫”中所用的所有“古谢”统称“拉迪夫”。
而阿拉伯人则称他们的调式做“木卡姆”。阿拉伯文原意为“位置”,延伸到音乐上则是指手指按于乐器指板上的位置,因而也被引申为“调式”。阿拉伯人喜欢把一个八度音阶分为三十二小份,每小音是一个整音的四分之一,这称之为“塔巴克”,而“塔巴克”又可依不同的组合形成多种模式的“木卡姆”。在诸多带有浓烈地域色彩的“木卡姆”中,以“巴雅提木卡姆”和“拉斯特木卡姆”流传最广最受歌手与乐师们的欢迎。“巴雅提木卡姆”流传于东地中海黎凡特地区,穆斯林礼拜时的“阿赞”即采用“巴雅提木卡姆”的形式来吟诵。“巴雅提木卡姆”在波斯语里被称为“阿布阿塔”或“达斯坦阿拉伯”,每个“巴雅提木卡姆”分做两个“金斯”,第一“金斯”是“巴雅提”,第二“金斯”是“纳哈万德”或“拉斯特”。突厥人的音乐中也有“巴雅提木卡姆”,其音阶结构和阿拉伯的“巴雅提木卡姆”基本一致,但第一“金斯”被称为“乌萨克”,即阿拉伯语“情人”之意,第二“金斯”被称为“布塞里克”。“拉斯特木卡姆”也是阿拉伯人乐曲中最为流行的调式之一,叙利亚谚语有云:“如果长夜漫漫,就吟唱拉斯特吧!”犹太人也奉“拉斯特木卡姆”为尊贵,他们在吟诵“穆萨五书”的开篇时都会使用“拉斯特木卡姆”。“拉斯特木卡姆”一般由两个“金斯”组成,第一“金斯”为“拉斯特”,第二“金斯”为“纳哈万德”,“纳哈万德”为古地名,是阿拉伯人当年大败波斯人的萨珊帝国之战场。
汪元量感觉自己被如汪洋大海一样的乐理知识吞没了,对方从波斯讲到印度,从印度讲到突厥,从突厥讲到阿拉伯。汪元量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如此多关于音乐的知识他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些与中土迥异的乐理,让他头一次感到自己是如此的孤陋寡闻,他原来所知道的音乐知识只是如沧海一粟般的微小。而眼前这个他原本以为只是粗鄙武夫的男人,对音乐与歌唱的广博知识令他自惭形秽。原来,一个出身行伍的军人,也可以对音乐精到广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