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进入王城的日子,正是六岁的小奴婢巴林·晓古台之子巴林·伯颜被献入宫中的日子。
俺巴海欢天喜地,他今日即得美僮又获美玉,真是双喜临门啊!
为了鉴别真伪,确定此玉料真的是绝世好料。俺巴海让宫廷书记官查阅了宫中所有和宝石学相关的收藏抄本。
最古的纪录见于公元九世纪的阿拉伯文宝石书《宝石之属性》。里面说:“此种玉除于阗外,呼罗珊亦有见过,但极珍稀。悬挂此种玉石的挂牌,能领男子精力充沛,延长勃起的时间。并让妇人易受孕,产后缺奶也可治愈。”
十世纪波斯地理书《世界境域志》记载了:“于阗城外流过的河中出产此类绝美的玉石。并纪录说,人们无法抵达玉河的源头,玉石是从河源的山上冲下来的。当时的于阗王立法规定,捡到了小块的玉石可归百姓,但大块玉石必须献给于阗王。”
十一世纪初波斯药物学家比鲁尼的《医药书》和《宝石书》里记述说:“此种玉突厥语称‘哈失塔失’、契丹语称‘孤稳’、阿拉伯语称‘雅什必’、希伯来语则称‘艾切帕’,它是一种有驱灾祈福能力的宝石,生病者若将此种玉制成的吊坠悬挂于胸前,可治疗心脏病和胃病。若将此种玉镶嵌在刀剑上,则可以助持有该武器的人在战斗中得胜。因此这类美玉又别称‘胜利之石’。”
十一世纪末叶的埃及宝石学家惕法昔撰写的《皇家宝石书》沿袭了《宝石之属性》的内容,也记录了在波斯南部呼罗珊地区能偶尔的见到此种玉。并说:“此种神奇的玉石在于它可解百毒,误食有毒食物饮料者,将此种玉的吊坠含在口中,一刻后取出,玉坠会变黑,说明它吸收了含服者体内的毒性。待玉将毒素尽数释放掉后,它又会转回洁白,此时中毒者应立即将玉坠再含入口中。如此反复多次后,直到玉坠出口后一点黑色也没有,毒即解了。”
十二世纪书写的内沙不里的《内扎米珍宝书》中则讲说:“携带此种美玉之人,能够战胜敌人。因此古代国王们常将它们镶嵌在黄金的腰带上。”
除了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抄本的纪录外,突厥语抄本,成书于十一世纪的喀喇汗王朝巨著《突厥语大辞典》中亦对两条玉河进行了论述。称其为“白玉河”与“青玉河”。辞典中还记载:“青玉河有一小支流,称墨玉河。此支流中所产玉石光洁黑润如墨。若妇人无子不孕,可以用白玉摩擦腹部使自己更易受孕。若男子无精或少精,可以用青玉摩擦自己的精囊生精并使交合时体力充沛。若老年人眼目模糊视力减弱,可以用墨玉覆盖在眼皮上明目增强自己的视力。”
汉人医官尹昇更是爱玉如痴之人。他翻检了所有伊尔汗宫廷内存留的汉文抄本和刻本,从五代时的《高居诲行程记》内发现了相关记载:“于阗国采玉之地云玉河,在于阗城外,其源出昆仑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阗界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三十里;三曰乌玉河,在绿玉河西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其国之法,官未采玉,禁人辄至河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