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页

晏时玥哼了一声,把手肘搁在霍祈旌肩上,把玩他武冠上的鶡毛,一边道:“这里头蕴含着我当官的大智慧,我怎么能随便传授给别人?”

即便在这种情形之下,诸人都不由得喷茶。

连大理寺卿都忍不住道:“要说相爷旁的事情,臣是叹服的,但唯独此事……臣对相爷,咳咳,并无太多的认同。”

晏时玥道:“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智若愚,大……大智慧若横冲直撞!”

太子无奈的笑言:“不说最后一句,还像那么回事儿。”

但不管他们怎么问,她就是不肯说,大理寺卿向许问渠拱手道:“许大人写完之后,千万摹上一份,我等可以先睹为快。”

许问渠笑应了。

晏时玥就过去跟太子坐到一起,道:“阿兄,我给你荐个人,那个司度员外郎,叫包拯的,机敏善察,你可以用用。”

太子问:“你与他熟?”

“其实也不熟。”晏时玥道:“就是感觉他这个人蛮正直蛮厉害的,你用用看看,不用管我的想法。”

太子点了点头。

霍祈旌很快吃完了饭,走过来,把手按在她后颈,她回头看他,就见他嘴角微微翘了翘,两人就这么无声的对视了一眼,然后他就大步走了。

太子半开玩笑的叹了口气:“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那边许问渠吃完了,道:“相爷,去哪儿?”

晏时玥刚才没注意,一抬头发现陈阁老、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都已经走了,这会儿室中已经只余了太子、曲斯年和许问渠,就道:“他们都走了,那我们就在这儿写吧!”

许问渠点了点头。

其实晏时玥倒真不是故弄玄虚,主要是有的她也拿不准,想跟曲斯年和许问渠商量一下。

她就说了说她的想法。

总体来说,首先她需要人,要选拔人才,为之后的“国营”做准备。

其次,还是通商,她想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毕竟多元化才是取胜之道,而且这种事情呢,参与的人越多,才会有更多的人打消疑窦,也跟着参与进来,滚雪球一样。

要知道,士农工商,商贾被视为贱业,这就注定了,很多有能力的人,并不想投身商贾之事。这就与她想要高素质人才这个要求相悖。

但是,如果她想提高商贾的地位,在这个士大夫阶层占据话语权的社会,一旦提出,一定会受到极为强烈的抨击和反对,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局面,她从来不愿“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