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他把我从通政司借调户部,接着带我出席马齐主持的赈灾小组会议。
列席而坐的还有十三爷、各部司一把手和户部主要官员。
会上户部侍郎将朝廷的家底子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包括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目前的存银、存粮,以及未来一个月内能收上来的税款。
这算是高级机密,作为一个‘外国人’和从政不到三年的女官,我一点都不骄傲,因为这个会开得鸡飞狗跳,无比压抑。
赈灾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曰备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几乎每个流程都要花钱,牵扯多人,耗时良久。
根据户部测算,此次赈灾至少需要五百万两白银,而现在的缺口的是二百七十万两。
这些钱换算成人民币是四个亿左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多。
现在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有四千万两白银,感觉随便挤一挤就有了。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这四千万并不是一次性到位的。财政来源的大头——田赋税,每年分两次征收,第一次从二月开始到五月结束,第二次,从八月开始到十一月结束,现在是七月,正处于财政最紧张的时候,因为上半年的钱花的差不多了,下半年的钱还没进账。
其次,有些钱还没到就提前花出去了,有些一到位就被地方或各部衙门借走了,另外至少有百分之六十花在养兵上。
反正最后实实在在趴在库里的银子就那二百多。
要是全给了山西,河北平叛的军需就得暂停发放。
挺难,顾得了头,顾不了腚。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算账才知道当官难。
不过康熙朝运行了五十多年,不是第一次应对这种情况了,该怎么筹钱,有例可循。
一般有这么几种。
第一,从各省府借。
第二,让官绅捐款。
第三,让富商捐款。
还有一次,四爷带着官兵去官员家里索要他们从户部借走的银子。
但不论哪种,从别人手里要银子,谈何容易?
各部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揽主责。
马齐就把筹款指标硬派下去,每个部门分几十万两。
会后把诚郡王和我单独留下。